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一把火將金朝原來的首都—— 上京內的宮殿盡行焚毀。然后率領滿朝文武百官自會寧府千里迢迢遷都燕京(即今天的北京)。在遼代,契丹族統(tǒng)治者實行的是一京為主、多京并存的都城制度,當時的北京(南京)僅為其五都之一。金朝雖然依舊東、西、南、北、中五京并存,但作為中都的燕京,實際上成為整個中國的政治中心。完顏亮不僅將上京的金太祖及宗王等貴族之族裔遷移中都,從而削弱了東北地區(qū)女真貴族的反對勢力,甚至還將祖先原本安置的陵寢也一并遷到金中都來,借以斷絕了反對遷都的女真貴族們的輿論根據(jù)。隨之南來的,還有大批女真等少數(shù)民族百姓,他們開始在中原定居。同時,大批中原地區(qū)的民眾遷往東北地區(qū)。這不僅有利于民族融合,更有利于促進東北地區(qū)的經濟和文化發(fā)展。從此,北京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一個封建政權的首都。歷史學家正是因為這一理由,才把貞元元年作為北京城正式建都的開始。打那兒以后,經過元、明、清、民國,特別是194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已有了850年(到2003年)的建都史。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約產生于公元前3500年,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北京雖然建城、建都的時間都不是最早的,但是,它在經歷了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之后依然巍然屹立,并且充滿活力,這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無疑,這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不斷吸收和借鑒外來經驗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更新改造的能力。近年來,北京的建設再一次進入了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國門乍開,撲面而來的一切新事物令人充滿了好奇和迷惑,似乎有些應接不暇。于是乎圄圇吞棗的照抄照搬、一味模仿,成為我們學習外來文化的主流。在城市建設方面,盲目追求高層建筑,追求大廣場、大草坪、大馬路,由此帶來對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破壞,現(xiàn)代化建設與文物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黃河九曲終歸海。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必將摸索出一條適合北京建設與發(fā)展的新路。為此,僅僅局限于少數(shù)科學家、學者或政府官員的努力是不夠的,還應當動員起社會各界的力量,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地去解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不僅要向別人學習,更要向自己學習,充分繼承和弘揚北京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那些經得起檢驗的經驗和原則,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在二者的有機結合中,形成一條有特色的發(fā)展之路。本書力求站在歷史與時代的高度,在“人建造了城市,城市影響了人 ”的互動關系中,充分展示北京在建設與發(fā)展過程中所代表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并且通過城市這一物化了的傳統(tǒng)文化形式對北京人觀念、習俗、城市性格的影響,來揭示北京城市文化的無窮魅力。無疑,這是一個較新的角度,帶有相當?shù)膰L試性。這一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本書采用由遠到近的歷史縱深手法和由全面到具體的逐漸深入手法,有點有面,有歷史有現(xiàn)實地介紹了北京的歷史和建設情況。第一篇首先介紹了關于“城”與“市”,以及京師的一般概念及其基本特色。第二、第三兩篇實際講的是北京城由小到大的歷史演進過程。從第四篇開始,關于北京的介紹具體化。其敘述方式是由遠到近:先是城墻,然后是城門,進入城門后進一步采用俯視法,進入眼簾的是貫穿全城南北的中軸線,以及位于中心的皇宮、皇城,周圍密布的坊巷、道路。第五篇的后半部分,主要通過對四合院——城內建筑的主要形式,及其演繹形式——衙署、王府、民宅、壇廟的具體分析,使讀者切實感到建筑作為一種文化,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中對人的影響。第七、第八篇則是對皇宮、寺廟——四合院的極致形式進行了并非全面但卻典型、生動的介紹。第九篇在介紹城市的安全問題時,既有真實性的介紹——關于北京地區(qū)的長城,借以幫助讀者從整體防御的角度,體會北京安全保衛(wèi)的設施,同時也有關于“城隍”、“五鎮(zhèn)”的介紹。這在當代人看來也許是荒謬的,然而在當時卻有相當?shù)臍v史真實性。第十篇是關于北京現(xiàn)代化建設的介紹。在此之前的第六篇,則是關于城市建設的一些趣話。形式盡管活潑,內涵卻是豐富、嚴肅的,且有一定的可讀性。 也正因為本書在寫作中的新角度、嘗試性,致使其在很多方面不夠成熟,甚至存在謬誤。所以,讀者、專家的指導、建議就顯得格外重要和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