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和欣賞》節(jié)目的文稿同錄音一起出版發(fā)行,既能看又能聽,終于實現(xiàn)了千千萬萬廣播聽眾的心愿。三十多年來,我一直此心未泯。《閱讀和欣賞》,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名牌節(jié)目。1961年5月正式開辦。那時候,我正在大學讀書,常常找著聽這個節(jié)目,簡直就是奉其為不見面的文學老師。印象最深的是后來人們概括的“三名”:名人介紹名作,由名播音員廣播。當時,我最愛聽中國古典文學的賞析,撰稿人是社會上的著名學者,如葉圣陶、臧克家、蕭滌非、吳小如、周汝昌等等,介紹的作品是歷代詩文詞曲的名篇,如李白、杜甫,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等,播音員是聲名赫赫的齊越、夏青、田、潘捷等等。這樣的“三名”相融相合的廣播節(jié)目,能不招人聽嗎?聽這樣的廣播節(jié)目,是一種美的享受。19664年,我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教部工作。文教部很有幾個名氣大的節(jié)目,如《歷史故事》、《科學常識》、《講衛(wèi)生》等,當然也包括《閱讀和欣賞》。記得那時候《閱讀和欣賞》已經把文稿匯編出版了幾本書,而且暢銷。因為“近水樓臺”,我也得到了書,很是珍惜,同時又覺得還差點什么。差點什么呢?就是沒有節(jié)目的錄音。于是產生了一個幻想。什么幻想呢?就是眼下已成現(xiàn)實的文稿與錄音的“雙出”。當然那時候還根本不具備出版錄音帶的條件。三十多年過后,我越來越想明白了一個判斷:對于廣播精品節(jié)目的出版物來說,只有文稿而沒有音響,其美學價值的缺憾是不可彌補的。那可不同于雕像維納斯,絕對構不成“不完整”的美。我不知道,《閱讀和欣賞》創(chuàng)辦者最初對這個節(jié)目的形象預期。但是,在我的心目中,《閱讀和欣賞》節(jié)目是一座橋。橋,是人類聯(lián)系的紐帶;橋,是人類智慧的通道。每當我聽到、想到或者回味這個節(jié)目的時候,眼前總是幻出橋的形象。我想,接觸過《閱讀和欣賞》節(jié)目的人,都會認同它的這種橋的作用。五千年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歷時而積,經世而淀,博大深厚。僅從文學方面說,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浩如煙海,光芒萬丈。作為后人怎樣承前啟后、薪火相傳?別的姑且不說,從文字上弄懂弄通就是第一關。拿在手里看不懂,不也還是咫尺天涯嗎?社會、語言、思維、心智、情感等等,畢竟滄海桑田,變化太大,差異甚遠,因而障礙重重。這就需要有橋,跨越千百年時空溝塹,聯(lián)系古今?!堕喿x和欣賞》節(jié)目做的就是這類工作,而且做得扎扎實實,做得讓人信賴。這個節(jié)目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當作毒草鏟掉了。但是,十年動亂剛結束,1978年7月就在人們的呼喚聲中恢復播出了。方方面面的文學愛好者,教育工作者,研究工作者,以至國家領導人,海外廣播電臺和學人,紛紛索要文稿和錄音。大家像老朋友一樣歡迎《閱讀和欣賞》節(jié)目,那份癡情,就證明了它存在的價值。話又說回來,《閱讀和欣賞》這樣的廣播節(jié)目其實是很難辦的。一頭是古典,一頭是現(xiàn)代,要溝通談何容易?一方面,要確??茖W性,原意不能走樣;再一方面,要給予現(xiàn)代的闡發(fā),讓今天的人能聽明白。就以文字古譯今來說,如果沒有相當?shù)牟艑W,怎么能夠做到“信”、“達”、雅”?《閱讀和欣賞》節(jié)目的編寫者們,至少要做兩個“轉化”工作。第一個“轉化”是解讀古人,先要把握先賢大作的意思,同時轉化成今天的思維和表達的符號;第二個“轉化”是溝通聽眾,把上一個轉化的成果,進而轉化成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而且宜于口頭表達的廣播語言。這兩個“轉化”,又要傳達原作品的意蘊主旨、風骨神韻,又要貫通古今、雅俗共賞。這真是需要洗沙淘金、千錘百煉的功夫?!堕喿x和欣賞》節(jié)目的幾代人,多少冬去春來,就是這樣工作著,不貪虛華,不求熱鬧,辛勤地有時甚至是甘于冷清地工作著。我記起已故大詩人艾青的一首詩,名為《橋》。詩中說:“苦于跋涉的人類,應該感謝橋啊。”感于《閱讀和欣賞》發(fā)行新版,匆忙中說了以上一些話,權作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