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經(jīng)濟管理經(jīng)濟各行業(yè)經(jīng)濟江西陶瓷史

江西陶瓷史

江西陶瓷史

定 價:¥40.00

作 者: 余家棟著
出版社: 河南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史學理論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810413824 出版時間: 1997-10-01 包裝: 精裝
開本: 20cm 頁數(shù): 524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三、樟樹筑衛(wèi)城下層出土的陶器此處所出土的陶器同山背下層相類似,以夾砂紅陶為主。下層紋飾盛行刻劃工藝,有復線斜格紋、人字形紋、指甲紋等,但已出現(xiàn)少量漩渦紋、圓圈紋和方格紋等屬于幾何形的拍印紋樣。筑衛(wèi)城中層文化中,以夾砂灰陶為多。但這層中還發(fā)現(xiàn)有少量火候較高的硬陶片和少量釉陶片,這均屬名符其實的硬陶或幾何印紋硬陶。中層所見幾何形拍印紋樣,不僅數(shù)量有所增加,而且種類也增多,如方格紋、編織紋、漩渦紋、葉脈紋、云雷紋、圓圈紋和網(wǎng)結紋等。印痕較深且清晰,由雜亂重疊變得較為規(guī)整,這說明拍印技術也有提高。屬于劃壓的紋樣也有增加,如錐刺篦點紋、凹點附加堆紋、弦紋、短線與點紋,以及直線紋等。拍印與刻劃方法同時并用于一件器物之上,呈現(xiàn)出組合的復合紋飾,這些都是修水山背和營盤里等下層所沒有的。筑衛(wèi)城中層是幾何印紋陶相對增多的文化遺存,表明它為江西地區(qū)新石器晚期文化又一發(fā)展階段。其年代距今約四千年左右。四、樟樹營盤里遺址第一、第三土城出土的陶器此處所出陶器最為豐富。陶質可以分為夾砂紅陶、泥質紅陶、泥質灰陶、泥質或夾砂黃灰陶、黑陶等五類。以夾砂紅陶為主。其中泥質灰陶、泥質紅陶或黃(灰)陶大部分均飾幾何印紋。紋飾的裝飾手法有拍印、劃壓、鏤孔等,尤以拍印紋最普遍。印紋軟陶上的紋飾有繩紋、繩紋附加堆紋、曲折紋、方格紋、回字紋、編織紋、葉脈紋、圓圈紋與S形紋等。軟陶上劃壓的紋樣有指甲紋、凹點附加堆紋、短線與點紋、圓圈并直線紋等。硬質陶上拍印的紋飾有方格紋、回字紋、曲折紋、繩紋、紋、羽狀紋、云雷紋、編織紋和圓圈紋等,并見有復合花城下層大體一致,同屬于以紅砂陶為主要特征的原始文化。二者的年代稍晚于修水山背文化,距今約四千年左右。五、樟樹樊城堆遺址下層出土的陶器此處所出土的各類陶器紋飾以素面為主。有少量刻劃紋、籃紋、繩紋、附加堆紋、方格紋、圓窩紋、圓圈紋、漩渦紋、大型圈點或重圈帶點紋、弦紋、篦點紋、錐刺紋、鏤孔,以及彩繪等。彩繪陶有盆、壺、罐等,均繪紅彩,圖案簡潔,多由平行橫線與斜線組合等。樊城堆幾何印紋裝飾手法,出現(xiàn)于下文化層,這與筑衛(wèi)城、營盤里下層文化一樣,其產生年代約當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六、永豐尹家坪遺址此處遺址從第②層直到③B層,無早晚區(qū)分,文化面貌比較單一,均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地層。所出陶器以素面泥質紅、灰軟陶和夾砂紅、灰陶數(shù)量最多。陶器的紋飾有拍印的籃紋、繩紋、交錯繩紋、漩渦紋等。屬于壓印或戮印的有附加堆紋上壓印指窩紋、指甲紋、圓窩紋、圓圈紋和寬帶紋上壓印斜格紋等。屬于刻劃的有線紋、大云雷紋、重圈與單圈組合紋、連弧六角形紋、粗刻葉詠紋、粗刻人字紋與線紋等。剔雕的有弧形窩紋、斜窩紋、三角窩紋、橢圓窩紋和剔刺篦點紋等。其中刻劃人字形、葉脈紋和剔雕紋均裝飾于淺盤的鼎腿上。鏤孔、扁長橢圓孔,則裝飾于豆座或盤的三足或圈足之上。其他還有凹弦紋和凸棱紋等。根據(jù)上述印紋陶的形制與紋飾分析,與筑衛(wèi)城下層、樊城堆下層所出屬于同一類型文化遺存。它的產生年代當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七、新余拾年山遺址此處遺址的三期文化均屬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其中第一期文化陶器紋飾以拍印幾何形紋為主,一般多拍印在泥質紅衣紅陶缽的口沿,主要有凸形紋、折角紋和波浪紋等,印痕深且規(guī)整,有浮雕感??虅澕y多見于紅衣紅陶罐口沿,以連續(xù)倒三角為母題加點或填線。大折角紋等與湖南境內大溪文化紋飾類似。拾年山第二期文化中,陶器仍以夾砂紅陶、灰陶為主。陶器紋飾以刻劃、戮刺、壓印為主,拍印少見。鼎足紋飾較多以凹窩、刻槽、圓圈與凹點紋等組合。這類紋飾與安徽潛山薛家崗三期類同。拾年山第三期文化中,陶器仍以夾砂紅陶、灰陶為主。陶器紋飾仍較為簡單,拍印幾何形紋少見,刻劃和錐刺法仍流行,裝飾仍注重在鼎足之上,多見V形紋、凹窩紋和葉脈紋等。在陶豆上還見有圓圈、指甲形紋。罐多見繩紋、弦紋,個別壺底刻劃多角形符號。第三期各種紋飾既與廣東曲江石峽文化有關,又與本省樟樹筑衛(wèi)城下層、樊城堆下層和永豐尹家坪下層有聯(lián)系。拾年山第三期文化年代與修水山背遺址年代接近,而第一、二期文化正好填補了新石器時代早期萬年仙人洞文化和新石器晚期以修水山背文化之間的一段空白。八、廣豐社山頭遺址此處遺址下層新石器晚期文化,一期陶器表面以素面為主,紋飾多見刻劃、戮刺、拍印和鏤孔等手法,常見有方格紋、曲折紋、水波紋、三角形、圓形鏤孔、圓圈紋、曲折紋、S形紋、重圈紋和平行弦紋等。二期仍以素面為主,常見紋飾有繩紋、漩渦紋、方格紋、曲折紋和葉脈紋等。三期紋飾種類新增加有檐紋和編織紋,但仍以繩紋和籃紋為多。從紋飾與器形分析,社山頭下層文化與樟樹筑衛(wèi)城、樊城堆文化不相上下,從文化屬性上看,它們均屬該文化系統(tǒng)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與新余拾年山、永豐尹家坪等在陶質、陶色和紋飾等方面,均有較強的同一性。九、靖安鄭家坳新石器晚期墓葬此處墓葬一、二、三期文化中,陶器紋飾明顯增多,不僅有圓形、三角形鏤孔,新出現(xiàn)月牙形鏤孔、戮點紋、指甲形錐刺紋、規(guī)整組合紡織刻劃紋和壓印圓圈紋組合等。上述各種幾何形印紋圖案其具體年代早于樟樹樊城堆和筑衛(wèi)城下層,當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偏早階段。綜上所述,江西幾何印紋陶最早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萬年仙人洞陶質全為夾粗砂紅陶,燒造技術相當原始。下層陶器紋飾以繩紋居多,有的在繩紋之上刻劃大小格紋。表現(xiàn)在裝飾藝術上,主要流行刻劃和戮手法。下層已開始出現(xiàn)拍印技術的萌芽,紋樣僅有繩紋和網(wǎng)結紋。發(fā)展到上層則增加有籃紋、圓窩紋等。拾年山第一、二期文化早于修水山背文化下層,正好填補上新石器早期仙人洞到修水山背新石器晚期之間這段空白。拾年山第一期紋飾以拍印幾何形紋為主。主要有凸形紋、折角紋、波浪紋,印紋深且規(guī)整。二期以刻劃戮壓印為主。拾年山第三期與山背下層接近,與筑衛(wèi)城、樊城堆和尹家坪等遺址的下層有密切聯(lián)系。主要流行刻劃和錐刺等技法,拍印幾何形紋較少見。紋樣裝飾注重在各式鼎足之上,多見凹窩紋、葉脈紋、V形紋、圓圈紋、指甲紋、繩紋、弦紋或多角形刻劃紋。筑衛(wèi)城中層迭壓在以紅砂陶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文化類型之上,它的年代無疑要比筑衛(wèi)城下層和修水山背下層為晚,應該說中層文化距階級社會門檻已經(jīng)不遠了,很可能屬于原始社會末期向奴隸社會過渡的一種文化。這段時期制陶技術,從淘洗、揉泥、制坯、修削到火候的掌握上都有明顯的提高。幾何形拍印紋樣,不僅數(shù)量有所增加,而且種類也增多,如方格紋、編織紋、漩渦紋、葉脈紋、云雷紋、圓圈紋等。拍印技術也不象下層顯得粗淺,印紋變得深沉清晰,由雜亂重疊變得稍微規(guī)整。四、廣豐社山頭遺址上層商周文化遺存屬于商代陶器的有缽、罐、尊等器形。陶質多為泥質灰陶,次為泥質紅硬陶。紋飾有方格紋和凸弦紋。其中一件折肩罐沿內有一刻劃符號“I”。從上層所出罐類器的形制及其制作工藝分析,與江西萬年類型商文化有密切聯(lián)系,它應是萬年類型商文化大量使用罐類器之先導。五、德安石灰山商代遺存此遺址位于德安縣城西部聶橋鄉(xiāng)聶橋村境內石灰山西南一側。1982年秋,江西省文物考古所對該遺址進行過試掘,地層堆積較為單純,幾乎全為商文化遺存。根據(jù)出土遺物分析,可分為一、二兩期文化。第一期文化所出陶器均為生活用器。主要器形有鬲、豆、缽、罐、盆、尊、器蓋和甎形器等。陶質以泥質灰陶為主且多掛黑衣,或打磨光亮,次為夾砂灰陶、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印紋硬陶、釉陶和原始瓷出土甚少。紋飾主要盛行繩紋和堆紋,還有檐紋、云雷紋、鋸齒狀堆紋、篦紋、篦點紋、葉脈紋、曲折紋、菱形紋、方格紋、凸方點紋、S形紋和波浪形刻劃紋等。第二期文化所出陶器,就陶系而言,與第一期文化基本一致,就器形來說,其形制有所變化。就紋樣裝飾看,主要流行繩紋,但紋路較纖細,云雷紋和葉脈紋變得工整規(guī)范,旁紋較粗。偶見籃紋、剔刺紋和方格凸點紋等。主要器形有鬲、豆、罐、盆、器蓋、鼎等。其中鬲的形制是高、寬基本相等。從出土陶器特征分析,它與樟樹樊城堆文化相類似。兩遺址均使用半地穴式房基。就陶系而言,均以灰色陶為主,但石灰山掛黑衣或打磨光亮者比例較吳城為多,而印紋陶、釉陶和原始瓷等,石灰山則遠不及吳城發(fā)達。兩遺址鬲類器出土特別多,但石灰山較多地保留早期因素,目前尚少見頸腹分明、弧襠或分襠的晚期鬲。據(jù)此分析,石灰山遺址一期文化要略早于吳城一期文化,約當于商代中期偏早。二期文化也相對早于吳城二期文化,約當于商代中期偏晚階段。六、九江龍王嶺遺址位于九江縣馬回嶺鄉(xiāng)東南約2公里的山崗上,北距倉房村約300米。1990年9至10月間,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作了首次試掘。該遺址按地層疊壓關系及遺物特征可分為三期。第一期文化主要是陶器。質料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硬陶較少。還有較多的掛黑衣或黑皮磨光陶。紋飾以細繩紋為主,還有少量弦紋、附加堆紋、方格紋、錯亂云雷紋和葉脈紋等。器形有鬲、罐、盆、盤、鼎、學等。鬲的出土數(shù)量較多,一般為翻緣、尖圓唇,束頸,高分襠,尖錐狀實足。緣面和頸、腹間各有二周弦紋,腹、足飾直條細繩紋。第二期文化所出陶器,質料仍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夾砂紅陶與泥質紅陶較少,硬陶比例較一期有所增加。紋飾以繩紋為主,弦紋、菱形紋次之,方格紋、窄條附加堆紋、刻劃紋、篦點紋、云雷紋、凸方點紋和錯亂云雷紋、葉脈紋較少。器形以鬲為主,豆、罐、尊、鼎、戲形器和盆等較少。其中鬲口沿特征與第一期所出相類似,多尖錐狀實足。第三期文化陶器仍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余為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硬陶比例與二期相當,黑衣陶或黑皮磨光陶數(shù)量較少。紋飾以繩紋為主,新出現(xiàn)乳丁紋、田字紋和菱形回字紋等,主要器形有鬲、盆、尊和罐等。器物形制有所變化。其中鬲流行窄翻緣,頸、腹間分界較明顯,新出現(xiàn)不接尖錐狀實足的鬲足,前期盛行的尖錐狀實足變矮,實足根與袋狀足之間的曲線分界不顯。盆的頸腹間夾角變大。從上述資料分析,屬于第一期文化的翻緣鬲、折腹罐、高圈足盤、鼎、深腹盆以及曲腹盆等,與鄭州二里崗下層同類器相近似,屬于早商時期。它同時具有中原商文化之吳城類型以及江西土著萬年類型商文化因素。第二、三期文化所出陶器約為商代中、晚期燒制。……

作者簡介

  余家棟,研究員。1935年8月出生,安徽歙縣人。中共黨員。1958年畢業(yè)于河南大學歷史系(本科)。曾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副研究館員。現(xiàn)任所黨支部書,研究員。兼任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副秘書長。是江西省文物鑒定委員,江西省文博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江西省考古學會常務理事,《南方文物》編委和河南大學歷史系文博專業(yè)兼職教授。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新石囂時代的江西陶器
第一節(jié)陶器的起源、制作與紋飾
第二節(jié)萬年仙人洞繩紋粗紅陶器
第三節(jié)修水山背文化灰紅陶和磨光黑皮陶
第四節(jié)早期幾何印紋陶的出現(xiàn)
第二章夏商周春秋時期的江西陶瓷
第一節(jié)夏代陶器
第二節(jié)商代陶器、釉陶器與原始瓷器
第三節(jié)西周至春秋時期的陶瓷器
第三章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的江西陶瓷
第一節(jié)戰(zhàn)國時期的陶瓷器
第二節(jié)秦漢時期的陶瓷器
第四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江西陶瓷
第一節(jié)東漢末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青瓷窯址,
第二節(jié)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西古墓葬青瓷器
第五章隋唐五代時期的江西陶瓷
第一節(jié)隋唐五代時期江西的青瓷窯址
第二節(jié)隋唐五代時期江西古墓葬瓷器
第三節(jié)隋唐五代江西瓷器的演進特征
第六章宋元時期的江西陶瓷
第一節(jié)宋元時期的江西陶瓷
第二節(jié)宋元時期的江西墓葬與窖藏瓷器
第三節(jié)宋元時期的江西瓷器的外銷
第四節(jié)宋元時期的江西瓷器的演進特征
第七章明代時期的江西瓷器
第一節(jié)繁盛的景德鎮(zhèn)民營瓷業(yè)與官窯御器廠
第二節(jié)明代景德鎮(zhèn)的各類瓷器產品
第三節(jié)明代江西各地的民間窯場
第八章清代時期的江西瓷器
第一節(jié)景德鎮(zhèn)瓷業(yè)的繁榮昌盛
第二節(jié)清代御器廠的各類瓷器產品
第三節(jié)萬安清代墓葬瓷器
第四節(jié)南昌市清代窖藏瓷器
第五節(jié)清代江西瓷器的外銷
第六節(jié)清代江西瓷器的演進特征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