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人也是由分化產生的。不僅從個體方面來說是如此——從一個單獨的卵細胞分化為自然界所產生的最復雜的有機體,而且從歷史方面來說也是如此。經過多少萬年之久的努力,手和腳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確定下來了,于是人就和猿區(qū)別開來,于是音節(jié)分明的語言的發(fā)展和頭腦的巨大發(fā)展的基礎就奠定了,這就使得人和猿之間的鴻溝從此成為不可逾越的了。手的專門化意味著工具的出現(xiàn),而工具意味著人所特有的活動,意味著人對自然界進行改造的反作用,意味著生產。狹義的動物也有工具,然而這只是它們軀體的四肢,螞蟻、蜜蜂、海貍就是這樣;動物也進行生產,但是它們的生產對周圍自然界的作用在自然界面前只等于零。只有人才給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記,因為他們不僅變更了植物和動物的位置,而且也改變了他們所居住的地方的面貌、氣候,他們甚至還改變了植物和動物本身,使他們活動的結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死亡一起消失。①由此可知,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產生、賴以發(fā)展的最基本的運動形式。比起講“人是萬物之靈”,更深刻的是富蘭克林的名言:“人是制造工具的動物”。正是在生產勞動的基礎上,人類社會才獲得如此巨大的進步,才能夠從過著“構木為巢,以避群害”,“鉆燧取火,以化腥臊”的艱難生活的原始人群,進入到學會利用各種巨大能源,掌握各種先進科學手段,使自然界越來越多地置于人類控制之下的現(xiàn)代社會。正是為著有效地從事生產勞動,不斷地推動生產發(fā)展,并謀求以新的生產方式代替舊的生產方式,從而更好地解決人類吃、喝、住、穿所需要的生活資料,人類才以偉大的奮斗精神,演出過一幕幕驚天動地、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才以汗水和血水為代價,創(chuàng)造出自然界永遠無法比擬的生動、豐富、輝煌的歷史內容。離開了生產勞動,就沒有人類社會;離開了生產勞動矛盾運動的規(guī)律,就無法科學認識人類社會形態(tài)依次演進的歷史。所以斯大林說:“社會發(fā)展史首先是生產的發(fā)展史,是許多世紀以來依次更迭的生產方式的發(fā)展史,是生產力和人們生產關系的發(fā)展史。”①以生產活動為基本特征的人類社會歷史,具有無比豐富、無比復雜的層次性,人們在各種層次的社會關系中從事著各個方面的活動,從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五光十色的、有機聯(lián)系著的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的運動過程,也就是人類社會歷史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在階級社會中,以剝削和被剝削經濟關系為基礎展開的各種形式的階級斗爭最為顯著、最為深刻,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推動著社會歷史前進。歷史,是人類社會的歷史,它是由人們的有聲有色的活動構成的,又是在各色各樣的社會關系中實現(xiàn)的。橫看,它由人們經濟的、政治的、思想的等等關系所構成,有無限豐富的內容,豎看,它波浪起伏,前呼后擁,永不停頓地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