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弗朗索瓦·皮埃爾·紀堯姆·基佐(1787—1874)系法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他出生于尼姆的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是著名律師,在法國大革命時死于斷頭臺上。他隨母流亡瑞士,1805年回到巴黎學習法律,并同反拿破侖的文學團體有往來。1812年任巴黎大學歷史教授,同年與女作家寶蓮娜·德·梅蘭結(jié)婚,從此結(jié)識了?;庶h頭面人物而進入政界,曾參加第一次波旁復辟(1814),成為君主立憲制的鼓吹者和“空論派”團體的成員,并在其1816年寫的《論代議制政府及法國現(xiàn)狀》一文中解釋該團體的政綱。1820—1830年,他主要從事歷史研究和教學,著有:近代史課本《歐洲代議制起源史》(1822)、《法國史概論》(1823)、《有關(guān)英國革命回憶錄集》(1823)、《英王查理一世、查理二世在位時期英國革命史》(1827—1828)、《歐洲文明史》(1828)和《法國文明史》(1829—1832)等書。在七月王朝(1830—1848)期間他是君主立憲派首領之一,在法國政治生活中頗有影響。1832—1837年,他任教育大臣,提出“基佐法”,確立了所有公民均可接受初等教育的原則。在一度任駐英大使(1840)后,他出任外交大臣,此后八年他的外交政策頗為成功。1847年,他出任首相。1848年的法國革命結(jié)束了基佐的政治生涯?;粼缙诘臍v史著作曾襲用圣西門的階級斗爭的思想,使之適應于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要求。他在寫法國歷史時力圖論證資產(chǎn)階級有權(quán)管理國家。后來他的階級斗爭理論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法國文明史》(1829-1832年完成)和其他歷史著作中,他發(fā)展了關(guān)于第三等級反對封建制度的斗爭乃是歷史進程的主要動力的論點。但1848年法國革命不但結(jié)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也使他徹底放棄了階級斗爭的理論。本書系作者根據(jù)1828—1830年間在巴黎大學授課時的講義加工而成,全書分為四卷,共四十九講,另有各種附表,為基佐主要著作之一。其內(nèi)容涉及廣泛,主要論述:法國文化的特征;五至八世紀高盧的行政組織、社會狀況、異教和基督教的文學;五世紀、六世紀的宗教社會;關(guān)于靈魂性質(zhì)的討論;日耳曼人對歐洲文化的影響;日耳曼入侵后的高盧狀況;中世紀的羅馬法律和各蠻族法典的性質(zhì);六至八世紀高盧的主教團,西方僧侶的特殊性質(zhì);六至八世紀的世俗文學;墨洛溫王朝的社會狀況;查理曼治下高盧的精神狀態(tài);查理曼帝國的分解;法國統(tǒng)一的形成;封建制度的逐漸形成;封建制度下君權(quán)的性質(zhì),騎士的起源;封建制度的鄉(xiāng)村及其人口狀況、封建義務;第三等級的起源與各成分的內(nèi)部組織;中世紀羅馬市政府和市鎮(zhèn);市鎮(zhèn)的沒落及其原因。本書是研究法國歷史和文明史的重要書籍。本書出版后不久即有英譯本和俄譯本問世。中譯本根據(jù)1908年George Bell and Sons出版社英譯本譯出(英譯者William Hazlitt),并對照巴黎學士院出版社1879年的第14版法文原本校閱了一遍。英譯本把基佐的《歐洲文明史》和《法國文明史》合訂在一起,分為三卷。中譯本只譯出后面的《法國文明史》,并按法文本分為四卷。關(guān)于人名譯名,原著對于原來的拉丁姓名一律都加以法國化,如拉丁詩人Sidonius Apollinaris,法文作Sidoine Apollinarie,英譯予以還原,中譯本根據(jù)英譯名漢譯為“西多尼烏斯·阿坡里納里斯”,而不從法文名譯作“西多阿納·阿坡利納爾”,如此等等,以符“名從主人”之意。但遇有漢譯名已有定譯者,本書自當采用定譯。限于水平,有翻譯不當之處,歡迎讀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