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卷之一教育一師道[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勸導人向善,口授面渝,是當世的事;著書立說,自可流傳百世。明·劉宗周《人譜類記》卷上:“~??躺票?,廣為流布,亦與人為善之一端也?!保廴擞袔熡蟹?,而知則速通,勇則速威,能則速成,察則速盡,辯則速論]知:通“智”。指人有師有法,成長就快。有智的,可以很快通達;有勇的,可以很快威武;有能的,可以很快成功;有眼力的,可以很快明察一切;有辯才的,可以很快精通論術?!盾髯印と逍罚骸啊9视袔煼ㄕ?,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薄盾髯印と逍纷鳎骸叭藷o師無法,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保廴诵?,必有我?guī)熝桑輲讉€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自己取法的人。指存心進取的人,處處都有可供自己學習的榜樣?!墩撜Z·述而》:“~。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名賢集》作:“三人同行,必有我?guī)??!保壅煞蛩驹诮泧?,期使四方皆衽席]衽(rèn)席:睡覺用的席子。丈夫的志向是治理國家,一心所想的是全國人民都有安定的生活環(huán)境。明·海瑞《樵溪行送鄭一鵬》詩:“~。百里原非大賢居,鸞鳳豈可終棲棘?!保鄞蠼痴d人以規(guī)矩]規(guī)矩:圓規(guī)和方矩,工匠攻木材的法度。大匠教人做工,是以規(guī)矩作法度的。借指學者為學,也必須遵從為學的法度?!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骸啊?,學者亦必以規(guī)矩?!保鄯矊W之道,嚴師為難]嚴師:對師的尊敬。凡為學,有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這就是對老師的真正尊敬?!抖Y記·學記》:“~。師嚴然后道尊?!保圩右运慕蹋何?,行,忠,信]夫子是從四方面教育學生的,即:歷代文獻,社會實踐,對人忠誠,說話信實?!墩撜Z·述而》:“~。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保垡延猩莆饘#滩荒芪鸬。葜缸约河猩频律菩?,也要誘導與助長別人為善;教育后學者,要有耐心,不可懈怠。《孔子家語·人官》:“~。已過勿發(fā),失信勿倚,不善勿遂,行事勿留?!保燮シ蚨鵀榘偈缼煟谎远鵀樘煜路ǎ葜灰l(fā)揚正氣,無己無私,一個普通人也可成為百世師表,一言出口也可成為天下法則。宋·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保鄄灰砸?guī)矩,不能成方圓]規(guī):圓規(guī),畫圓形的工具。矩:方矩,畫方形的工具。不用圓規(guī)和方矩,就不能準確地畫出圓形與方形來。借指沒有嚴格的教導,就出不了合格的人才。《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保鄄毁F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不尊師求教,不愛重資取,縱然先天聰敏,終究是糊涂大迷?!独献印范哒拢骸安簧迫苏?,善人之資?!!保蹫閹熤畡?,在于勝理,在于行義]教師的天職,在于宣揚真理,在于實踐正義?!秴问洗呵铩駥W》:“~。理勝義立,則位尊矣?!保蹫閹煴局灰越逃刹艦闃罚葜缸鳛榻處?,本來就只把教育學生成才當作最大的、唯一的樂趣,其他都在所不計。宋·呂祖謙《少儀外傳》卷上:“古人~。公舉之法,久成私恩?!保蹫閷W慎厥初,成人貴在始]厥(jué):其;他的。為學,小心他的起步要正;成人,貴在他的幼教要嚴。指為學與成人,都必須重視開始階段。清·王繼藻《勖恒兒》詩:“~。高必以下基,洪必由纖起?!保垡陨斫陶邚模匝越陶咴A]訟:由不服而爭辯。以身作則,人人服從;以言教人,人多爭訟。指言教不如身教?!逗鬂h書·第五倫傳》:“‘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清·尹會一《撫豫條教》卷一作:“身教者從,言教者訟。”[水性雖善流,不導則不通;人性雖能智,不教則不達]水的本性雖說是善流的,不疏導卻流不通;同樣道理,人的本性是有智的,但不經指教卻不能通達。唐·馬總《意林·成敗志》:“~。學猶植也,不學將落?!保塾萌水斢闷渌L,教人當教其所短]用人,著重考慮的是用他的長處;教人,著重考慮的是教他的短處。用長處,能人盡其才;教短處,能促其成才。清·張伯行《困學錄集粹》卷四:“~?!保蹌諏W不如務求師]注重求學,不如注重求師更有實效。指良師的指引十分可貴。漢·揚雄《法言·學行篇》:“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師者人之模范。”[立人之道,先質后文]指要真正造就一個人,必須先注重培養(yǎng)他的基本德行,然后再說學文學藝?!端螘埫攘袀髡摗罚骸盀閲溃巢蝗缧?;[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靠死記硬背獲得學問的人,沒有資格當教師。指學問貴在創(chuàng)新。《禮記·學記》:“~。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彼巍こ填棥⒊填U《程氏粹言·論學》作:“記問文章,不足以為人師?!保凼ト藷o常師]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指圣人最是虛心好學,凡能指點自己道德學識的,就以他為師,向他學習。唐·韓愈《師說》:“~。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圣賢千言萬語,無非教人做個好人]指圣賢言論,并非高深莫測、廣闊無邊的,千言萬語只有一個總旨,要人腳踏實地做個好人。明·姚舜牧《藥言》:“看~。人卻不信不由,自歸邪僻,真是可悼?!鼻濉埐小独W錄集粹》卷二作:“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做人?!保坌嗄静豢傻褚玻S土之墻不可圬也]圬(Wǖ):抹灰。腐朽了的木頭無法雕刻,糟土壘起的墻上無法抹灰粉刷。借指甘愿自暴自棄的人,是不可教育的。《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晉·葛洪《抱樸子·外篇·博喻》作:“朽爛之材,不受雕鏤之飾。”[有教無類]指真正的教育是面向全社會的,不分種族,不論貧富,不限地域,不較賢愚?!墩撜Z·衛(wèi)靈公》:“子曰:‘~?!保蹘煴M智竭道以教]指身為教師,必須竭盡自身的智慧才學,毫不保留地把知識、把真理傳授給學生,這是教師的天職?!秴问洗呵铩び^師》:“顏回之于孔子也,猶曾參之事父也,古之賢者,與其尊師若此,故~?!北緯把浴岸拧彪p璧雅俗共賞——《中國古代格言》、《中國古代諺語》總序景克寧《中國古代格言》和《中國古代諺語》,合稱“二古”。兩書各近百萬字,詞目各近萬條,相對成書,聯(lián)袂出版。“二古”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遺產,堪稱中國語言文化的雙璧,一雅一俗,雙璧合成,組成了中國古代格言及諺語的姊妹篇,是為雅俗共賞的巨制?!岸拧敝骶幫鯓渖较壬?,埋首書山語海,春秋甘載,精研俗語學,兼及名言格言學,編著等身,是卓然成家的語言學者,以嚴謹的學風享譽學界。“二古”的成書,是他繼《中國名言大觀》(主編,198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外國名言大觀》(主編,1992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國俗語大辭典》(副主編,1989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古今俗語集成》(副主編,198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華經濟諺語》(專著,1994年山西經濟出版社出版)、《漢語常用語詞典》(副主編,1996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中華諺?!罚ㄖ骶幹唬?997年北京語文出版社出版)、《俗語中的動物形象》(專著,1995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學生饋贈格言》(專著,1991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歷代名家養(yǎng)生精要》(專著,1992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編著之后,伏案五載,宵衣旰食,胸羅萬卷,精選佳構的新貢獻。格言,貴在有格;諺語,貴在成諺。格言如果無格,那就會把它和名言、妙語混為一談,失去格言的品位;諺語如果不諺,那就會把它和古圣先賢的傳言哲語摻雜一處,失去諺語的本色。這種混雜的結果,必然造成格言、諺語的名實不稱,悖離正體,無疑在語格界定方面鑄成不小的失錯。因而,格言必求有格,諺語務期成諺,正本清源,以便給廣大讀者提供界定分明的古代格言與古代諺語,就成為編撰這“二古”的一個重要宗旨;而同時,也正以此顯示出這“二古”的一大特色。然則,格言與諺語的界定標尺是什么呢?格言的界定:《說文解字》釋格為“木長貌”?!墩f文解字段注》釋:“木長者,格之本義。引申之,長必有所至,故釋詁曰:格,至也?!睒硕烁裱哉Z格的規(guī)范性。舊版《辭?!丰專骸把灾梢詾槿朔▌t者,日格言?!币?guī)定了格言語義的法式性?!掇o源》釋:“含有教育意義可作為準則的話?!睒耸玖烁裱詢群膶蛐浴?,“二古”所收格言條目,遵循學科的界定,以“三性”為標尺,即:堅持語格上的規(guī)范性,表意上的法式性,思想上的哲理性;三性缺一,寧舍不收,從而廓清了格言與名言、警辭、佳句、妙語的界限。諺語的界定:諺的古詁,《說文解字》釋:“諺,傳言也,從言,彥聲。”是為諺的音義。據段玉裁注載玄應引古注,諺是“傳世常言”之意,是為諺的文本義?!段男牡颀垺丰專骸爸V者,直語也”,為“廛路淺言”。音義文相合,道明了諺語傳言的民間性,表意的通俗性,語格的沿襲性。據此,“二古”所收諺語條目,遵循古訓的界定,堅持語前必有標識,即明示有“諺”、“俚語”、“鄙語”、“野語”、“俗話說”、“常言道”、“人常說”等,做到條條有根據,句句不臆斷,從而廓清了諺語與一般傳言雅語混雜不清的界限。因此,讀者所看到的“二古”成書,是具有嚴格學術界說的古代格言和古代諺語的精選真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必須建設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體系。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工程,是建筑在民族文化基礎上的。要從總體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就必須弘揚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典籍浩瀚,廣渁無際,令人望洋興嘆。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就必須善于從恢宏的民族文化中篩選和整理具有根本意義的優(yōu)秀遺產,古為今用?!岸拧敝x釋,恰是應了時代的需要?!岸拧辟Y料來源,上溯先秦,下至明清,以《四庫全書》、《叢書集成》、《古今圖書集成》、《古小說叢刊》等大套書為基本,旁及單行出版的子集、史書、筆記、小說、戲曲等。選編者讀書萬余種,過手百萬卷,摘錄十萬卡,精選入書詞目“二古”各近萬條,條條作出詮釋。孜孜矻矻,干淘萬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披沙揀金,遂成巨構。語言是民族文化活躍的載體,是民族文明流動的建筑。顯示民族風貌并能守護民族榮譽的,莫過于民族語言;語言,是民族精神文明。漢語言文字是我們十二億中國人民的母語,其字形的藝術結構,音序的多姿變異,深渺的形意內蘊,豐美的表述方式,是瑰奇的文化創(chuàng)造,在世界語林中獨樹一幟。這特別表現在中國傳統(tǒng)典籍中古語的神韻以及傳道民間諺語的諧趣,組成了中華民族語言的兩極。歷代典籍中語言的絕響,經歷群哲先賢的洗煉,幾度秦關漢闕,唐詩宋韻,元風清雨,古哲格言已被陶冶到出神人化的勝境;而民間世代相傳的口諺,融會了萬民的聰慧,歷經傳講打磨,已把俗化的“廛路淺言”錘煉到形神兼?zhèn)涞某潭?。格言與諺語同步殊異,并列為中華母語的兩極,共同建構成民族文化璀璨奪目的華表。語言是思想觀念的偉大載體,承載著和積淀著歷史的、社會的、自然的、人生的斗爭、經驗、覺悟、認識,負荷著民族的思維和情愫,并相應推動著人腦的發(fā)育和進化,是聯(lián)接世代民族文化的紐帶。語言可挾帶的巨大的思想觀念以及萬眾生民的呼聲,極大地作用于歷史的磅礴進程,產生著推波助瀾的影響。如果說語言是一個民族活的歷史,那么中國古代格言和古代諺語,則應是中國精英文化與民間大眾文化的折射,構成了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檔案。這是因為“二古”蘊涵著先賢大哲的思辨和先民百姓的廣識,閃爍著哲理之光,跳動著萬眾之心。這筆千古遺產,從歷史深處延伸而來,弘揚著我們的精神財富,展現著民族文化的指紋。分別觀之,古代格言凝聚著我們歷代古圣先賢立身處世、倫理道德、治學創(chuàng)業(yè)、報國守成、運籌韜略、濟世經邦的精辟思想;包容著成敗興替的明斷,生命深邃的參悟,憂國憂民的銘記,春秋褒貶的警策。一部古代格言,可謂是先師思想的化石,構成了古代群賢思想譜系的坐標,予今人以啟迪、規(guī)范、激勵、陶冶和引導??傊?,古代格言猶似鑲嵌著絕妙思想的琥珀,包容著民族文化之根,其思辨的原則性,題旨的永恒性,內涵的深廣性,思維的睿智性,顯示出民族寶典的神韻,輻射著恒久的生命力,孕育著延伸優(yōu)秀文化的基因。把這些文化基因和當代文化結合起來,就能培養(yǎng)出既有民族特色,又響徹時代精神的文化,增強人民的精神素質,提高民族的文化水平。我想,古代格言的面世,其歷史的現實的意義,庶幾在此。古代諺語是古代先民在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深含著百姓大眾對各自生活時代刻骨銘心的體察,對社會觀感的是非善惡、褒貶抑揚、希冀企求、求生之道盡在其中,自然深烙著歷史的印跡,標志著一定的時代性和社會性。同時由于諺語直接源于民間日常生活,交織著百姓的共識和認同,帶有廣泛的流傳性,質樸通俗的口語性,反映了民風、民聲、民情、民心,也就自然表現出古諺的人民性。因此,古諺無疑是民族文化的龐大財富,是民族良知的精華。要了解中國,就要了解古諺,古諺里有中國心。要了解民族文化,就要了解古諺,古諺里有人民文化的厚重積淀。我想,古代諺語的編撰,其歷史的現實的意義,庶幾在此。這里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二古”同步選編、聯(lián)袂出版的饒有意味的結構。古格言和古諺語,無疑是一對矛盾:古格言是陽春白雪,古諺語則是下里巴人。一個是大雅,一個則大俗。編者獨具匠心,別出心裁地把大雅的古格言和大俗的古諺語結為姊妹,合成雙璧,互為映襯,這題中之義是頗堪尋味的。古格言的大雅,在于它的思辨性,出自賢哲的哲理思考,是智慧的升華。古諺語的大俗,在于它的實踐性,植根直接的生活現實,是生態(tài)的總結。妙語生春、字字珠璣的大哲先賢,恰似名山之仙,水中之龍,畢竟是少數,是精粹的。家常俚言、喜聞樂道的萬民百姓,卻是城鄉(xiāng)俚野土生土長的蕓蕓眾生,自然為數眾多,是博大的。如果說古格言是思辨的高峰,那么,古諺語則是生活的大地。思辨的高峰放射著哲理的真知灼見,生活的大地負載著生息的萬民之心。人們在古格言中登凌智慧的絕頂,領略思辨高峰的無限風光,可以開闊思路,放大視野,從而思接千載,啟發(fā)人們深思。人們在古諺語中立足生活的大地,傾聽大地生民的生命呼聲,可以面對歷史,洞察古今,從而視通萬里,引導人們警世。如此說來,古格言的精英文化與古諺語的大眾文化,兩者結合,互補闕如,俗以顯雅,化雅為俗,互映生輝,豈非相得益彰。我想,“二古”同步編撰,其匠心獨運的深意,庶幾在此。這又使我聯(lián)想到,如何讓高文化走向民間,又如何讓俗文化品位升華,從而達到學術性與通俗性的統(tǒng)一,這一直是學術界探討的一個課題,“二古”之編,其構思的巧設,無疑對此做出了有益的探求。概而言之,古格言以其睿智的內涵和凝練的形式,具有不朽的永恒性。古諺語以其豐滿的感情和活潑的語態(tài),具有濃郁的生活性。雅俗交接,涵天覆地,氣象萬千。是以“二古”之成,實為書界做出了正本清源、拾遺補闕的大貢獻。古人有云:“贈人以軒,不如贈人以言?!薄岸拧彪p璧,雅俗共賞。一卷在手,目逆神馳;兩卷對照,會意無窮。那么,面對大雅大俗之作,領略古代雅俗語言的精髓,是會如同一位西哲所言那樣“懷著期望打開,帶著收益合上”的。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