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生活時尚健康最新法醫(yī)病理學(xué)

最新法醫(yī)病理學(xué)

最新法醫(yī)病理學(xué)

定 價:¥62.00

作 者: 徐英含主編;石秋念等編著
出版社: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叢編項:
標 簽: 病理學(xué) 法醫(yī)學(xué)

ISBN: 9787506229333 出版時間: 1996-01-01 包裝: 精裝
開本: 26cm 頁數(shù): 657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法醫(yī)病理學(xué)的理論和技術(shù),對我國醫(yī)學(xué)科學(xué)的發(fā)展、完善法制建設(shè)、打擊犯罪活動等有著積極作用。全書共11章,內(nèi)容包括尸體現(xiàn)象、生活反應(yīng)、各種暴力損傷的形態(tài)特征、暴力存在的鑒定、猝死的理論和鑒定等,特別對當前法醫(yī)病理學(xué)中的熱點,諸如交通事故、涉槍事件、藥物損傷及醫(yī)源性疾病、中毒譜變化、性病及吸毒、環(huán)境致癌等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本書內(nèi)容豐富、材料翔實,反映了法醫(yī)病理學(xué)的最新進展。

作者簡介

暫缺《最新法醫(yī)病理學(xué)》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法醫(yī)病理學(xué)的研究對象和任務(wù)
    1.1.1 法醫(yī)病理學(xué)的概論
    1.1.2 法醫(yī)病理學(xué)在法醫(yī)學(xué)中的地位
    1.1.3 法醫(yī)病理學(xué)與一般病理學(xué)及其他醫(yī)學(xué)的關(guān)系
    1.1.4 法醫(yī)病理學(xué)的研究內(nèi)容
    1.1.5 法醫(yī)病理學(xué)的任務(wù)
    1.2 法醫(yī)病理學(xué)的發(fā)展史及今后的發(fā)展趨向
    1.2.1 法醫(yī)病理學(xué)的發(fā)展史
    1.2.2 現(xiàn)代新技術(shù)在法醫(yī)病理學(xué)中的應(yīng)用
    1.3 法醫(yī)病理學(xué)鑒定
    1.3.1 緒言
    1.3.2 案情
    1.3.3 檢驗
    1.3.4 說明
    1.3.5 鑒定結(jié)論
   第2章 死亡與死因
    2.1 死亡的診斷標準
    2.1.1 傳統(tǒng)的死亡診斷標準
    2.1.2 腦死亡
    2.2 死亡過程
    2.2.1 瀕死期
    2.2.2 臨床死亡期
    2.2.3 生物學(xué)死亡期
    2.3 近似死亡的狀態(tài)
    2.3.1 產(chǎn)生近似死亡狀態(tài)的原因
    2.3.2 診斷死亡的檢查方法
    2.4 死因分析
    2.4.1 死因、死亡機理與死亡方式
    2.4.2 死因分析的步驟
    2.4.3 死因分析中較難解決的問題
    附錄:死因分析范例
   第3章 尸體現(xiàn)象與死亡時間的推斷
    3.1 早期尸體現(xiàn)象
    3.1.1 肌肉松弛
    3.1.2 尸冷
    3.1.3 尸斑
    3.1.4 皮革樣化
    3.1.5 角膜混濁
    3.1.6 尸僵
    3.1.7 尸體痙攣
    3.1.8 自溶
    3.1.9 自體消化
    3.2 晚期尸體現(xiàn)象
    3.2.1 腐敗
    3.2.2 白骨化
    3.3 異常尸體現(xiàn)象
    3.3.1 干尸
    3.3.2 尸蠟
    3.3.3 泥炭鞣尸
    3.4 死亡時間的推斷
    3.4.1 從尸體現(xiàn)象推斷死亡時間
    3.4.2 從尸體直腸溫度推斷死后經(jīng)過時間
    3.4.3 從尸體蠅蛆發(fā)育推斷死亡時間
    3.4.4 死后生化變化與死后經(jīng)過時間
    3.4.5 利用胃內(nèi)容推斷死后經(jīng)過時間
   第4章 生活反應(yīng)
    4.1 出血
    4.1.1 出血的鑒別
    4.1.2 出血時間的推斷
    4.1.3 出血的死后變化
    4.2 外傷后的止血反應(yīng)
    4.2.1 血栓形成
    4.2.2 血栓的形態(tài)和分類
    4.2.3 血栓的演變
    4.2.4 血栓的解剖檢查
    4.3 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
    4.3.1 病理變化
    4.3.2 常見引起DIC的情況
    4.4 栓塞
    4.4.1 血栓栓塞
    4.4.2 脂肪栓塞
    4.4.3 空氣栓塞
    4.4.4 羊水栓塞
    4.4.5 其他栓塞
    4.5 炎癥
    4.5.1 血管反應(yīng)
    4.5.2 滲出
    4.5.3 變質(zhì)
    4.5.4 增生
    4.6 創(chuàng)傷愈合
    4.6.1 肉芽組織形成
    4.6.2 上皮的再生
    4.6.3 創(chuàng)口收縮與疤痕
    4.7 吸人、吸收、咽人
    4.7.1 吸人
    4.7.2 吸收
    4.7.3 咽人
    4.8 應(yīng)激反應(yīng)
    4.8.1 應(yīng)激的神經(jīng)內(nèi)分泌變化
    4.8.2 應(yīng)激時物質(zhì)代謝改變
    4.8.3 應(yīng)激時細胞轉(zhuǎn)錄功能的變化
   第5章 機械性損傷病理學(xué)
    5.1 概論
    5.1.1 機械性損傷鑒定中涉及的幾個基本問題
    5.1.2 機械性損傷形成的物理學(xué)原則
    5.1.3 機械性損傷的致傷物
    5.1.4 機械性損傷的基本形態(tài)
    5.2 鈍器傷
    5.2.1 徒手傷
    5.2.2 棍棒傷
    5.2.3 斧背傷 錘擊傷
    5.2.4 磚石傷
    5.2.5 咬傷
    5.2.6 墜落傷
    5.2.7 廣泛皮膚及軟組織損傷
    5.2.8 交通事故所致?lián)p傷
    5.3 銳器傷
    5.3.1 切創(chuàng)
    5.3.2 砍創(chuàng)
    5.3.3 刺創(chuàng)
    5.3.4 剪刀創(chuàng)
    5.4 火器傷
    5.4.1 槍彈創(chuàng)
    5.4.2 散彈創(chuàng)
    5.4.3 爆炸傷
    5.5 神經(jīng)系統(tǒng)機械性損傷
    5.5.1 創(chuàng)傷性腦膜出血
    5.5.2 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
    5.5.3 產(chǎn)傷
    5.5.4 腦損傷并發(fā)癥
    5.5.5 脊髓損傷
    5.5.6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槍彈傷
    5.6 心血管系統(tǒng)機械性損傷
    5.6.1 心臟挫傷
    5.6.2 心臟震蕩
    5.6.3 心臟和心包的刺創(chuàng)
    5.6.4 動脈的機械性損傷
    5.6.5 外傷性假性動脈瘤
    5.6.6 外傷性動靜脈瘺
    5.6.7 外傷性動脈瘤
    5.6.8 動脈創(chuàng)傷的修復(fù)
    5.6.9 靜脈的機械性損傷
    5.7 呼吸系統(tǒng)機械性損傷
    5.7.1 氣管—支氣管損傷
    5.7.2 肋骨斷端對肺的刺創(chuàng)
    5.7.3 肺挫傷
    5.7.4 劇烈呼吸運動所致肺損傷
    5.7.5 爆炸氣浪所致肺損傷
    5.7.6 胸腔刺創(chuàng)
    5.7.7 肺與胸膜機械性損傷的并發(fā)癥
    5.7.8 橫膈損傷
    5.8 消化系統(tǒng)機械性損傷
    5.8.1 食管機械性損傷
    5.8.2 胃及十二指腸的機械性損傷
    5.8.3 腸管機械性損傷
    5.8.4 闌尾損傷
    5.9 肝、膽囊、膽道 胰、脾的機械性損傷
    5.9.1 肝的損傷
    5.9.2 膽囊與膽管損傷
    5.9.3 胰腺損傷
    5.9.4 脾的損傷
    5.10 泌尿系統(tǒng)機械性損傷
    5.10.1 腎損傷
    5.10.2 膀胱損傷
    5.10.3 外傷后膀胱神經(jīng)源性障礙
    5.10.4 尿道損傷
    5.10.5 身體他處損傷后繼發(fā)性尿路感染
    5.11 生殖系統(tǒng)機械性損傷
    5.11.1 陰莖損傷
    5.11.2 陰囊和睪丸損傷
    5.11.3 女性生殖道損傷
    5.12 骨骼肌肉系統(tǒng)機械性損傷
    5.12.1 骨折
    5.12.2 關(guān)節(jié)損傷
    5.12.3 滑囊損傷
    5.12.4 腱膜和肌腱損傷
    5.12.5 骨骼肌損傷
    5.13 機械性損傷與感染
    5.13.1 感染的惡化
    5.13.2 創(chuàng)的感染
    5.13.3 外傷組織的遲發(fā)感染
    5.14 機械性損傷的死因分析
    5.14.1 致命傷與非致命傷
    5.14.1 2損傷的死亡機理與直接死因
    5.14.3 致命傷后行為能力
    5.15 損傷時間的推斷
    5.15.1 生前傷與死后傷的鑒別
    5.15.2 傷后存活時間的推斷
    5.16 致傷物的推斷
    5.16.1 從損傷形態(tài)推斷致傷物
    5.16.2 根據(jù)創(chuàng)內(nèi)殘留物對致傷物的推斷
    5.16.3 從衣服上痕跡推斷致傷物
    5.16.4 致傷物的認定
    5.17 損傷案件性質(zhì)判定
    5.17.1 自殺的基本特點
    5.17.1 2他殺傷的基本特點
    5.17.3 災(zāi)害損傷特點
   第6章 機械性窒息病理學(xué)
    6.1 窒息的分類
    6.1.1 按原因分類
    6.1.2 按性質(zhì)分類
    6.2 機械性窒息的分類
    6.3 機械性窒息時的功能變化
    6.4 機械性窒息的發(fā)展過程
    6.5 影響機械性窒息發(fā)展過程的因素
    6.6 機械性窒息的尸體征象
    6.6.1 尸表征象
    6.6.2 內(nèi)部征象
    6.6.3.組織學(xué)改變
    6.7 機械性窒息的法醫(yī)學(xué)鑒定
    6.8 縊死
    6.8.1 縊死的工具
    6.8.2 縊死的類型
    6.8.3 縊死的機理
    6.8.4 縊吊癥狀和后遺癥
    6.8.5 縊死的尸體征象
    6.8.6 縊死的法醫(yī)學(xué)鑒定
    6.9 勒死
    6.9.1 勒死的機理及經(jīng)過
    6.9.2 勒死的尸體征象
    6.9.3 勒死的法醫(yī)學(xué)鑒定
    6.10 扼死
    6.10.1 扼死的機理
    6.10.2 扼死的尸體征象
    6.10.3 扼死的法醫(yī)學(xué)鑒定
    6.11 悶死
    6.12 堵死
    6.13 胸腹部受壓所致的窒息
    6.14 溺死
    6.14.1 溺死經(jīng)過
    6.14.2 溺死的機理
    6.14.3 溺死的尸體征象
    6.14.4 溺死的化驗檢查
    6.14.5 溺死的法醫(yī)學(xué)鑒定
    6.15 性窒息
   第7章 物理性損傷病理學(xué)
    7.1 燒傷(死)
    7.1.1 燒傷(死)的病理改變
    7.1.2 燒傷的功能變化
    7.1.3 燒死的機理
    7.1.4 大火中燒死的尸體征象
    7.1.5 燒死的法醫(yī)學(xué)鑒定
    7.2 全身高溫損傷
    7.2.1 正常體溫調(diào)節(jié)
    7.2.2 熱射病、日射病
    7.2.3 熱衰竭和熱痙攣
    7.3 低溫損傷
    7.3.1 病因和發(fā)病機理
    7.3.2 臨床表現(xiàn)
    7.3.3 凍死的尸體征象
    7.3.4 凍死的法醫(yī)學(xué)鑒定
    7.4 電擊傷
    7.4.1 影響觸電后果的因素
    7.4.2 電擊死的死因及死亡機理
    7.4.3 電擊傷的病理改變
    7.4.4 電擊死的法醫(yī)學(xué)鑒定
    7.5 雷電擊傷
    7.6 放射性損傷
    7.6.1 電離輻射的形式
    7.6.2 放射性損傷的場合
    7.6.3 電離輻射原發(fā)作用的基本方式
    7.6.4 生物大分子損傷效應(yīng)
    7.6.5 細胞損傷效應(yīng)
    7.6.6 影響放射性損傷的因素
    7.6.7 放射性損傷所致的器官病變
    7.6.8 急性放射綜合征
    7.6.9 遲發(fā)性放射性損傷
    7.6.10 法醫(yī)學(xué)鑒定
    7.7 其他物理性損傷
    7.7.1 氣壓損傷
    7.7.2 激光損傷
    7.7.3 高頻、微波損傷
    7.7.4 超聲波損傷
   第8章 中毒病理學(xué)
    8.1 中毒概論
    8.1.1 中毒原因
    8.1.2 毒物作用
    8.1.3 影響毒物作用的因素
    8.1.4 中毒癥狀
    8.1.5 中毒病理變化
    8.1.6 檢材的采取
    8.2 藥物損傷與醫(yī)源性疾病
    8.2.1 抗生素
    8.2.2 皮質(zhì)固醇類
    8.2.3 性激素類藥及避孕藥
    8.2.4 抗高血壓藥物
    8.2.5 抗甲狀腺藥物
    8.2.6 抗糖尿病藥——口服降血糖藥
    8.2.7 抗結(jié)核病藥
    8.2.8 麻醉藥
    8.2.9 抗痙藥
    8.2.10 強心甙
    8.2.11 氧
    8.2.12 解熱鎮(zhèn)痛抗炎藥
    8.2.13 抗腫瘤藥
    8.2.14 免疫抑制劑
    8.2.15 氯化鉀
    8.3 窒息性毒物中毒
    8.3.1 氰化物中毒
    8.3.2 一氧化碳中毒
    8.3.3 硫化氫中毒
    8.3.4 光氣中毒
    8.4 抽搐性毒物中毒
    8.4.1 烏頭中毒
    8.4.2 阿托品中毒
    8.4.3 士的寧中毒
    8.4.4 煙堿中毒
    8.5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抑制劑中毒
    8.5.1 巴比妥類
    8.5.2 吩噻嗪類藥物中毒
    8.5.3 副醛和水合氯醛中毒
    8.5.4 氯仿中毒
    8.5.5 四氯化碳中毒
    8.5.6 乙醇中毒
    8.5.7 甲醇中毒
    8.6 作用于周圍神經(jīng)的毒物中毒
    8.6.1 肉毒中毒
    8.6.2 箭毒中毒
    8.6.3 毒扁豆堿中毒
    8.6.4 毛果蕓香堿中毒
    8.7 血液及造血系統(tǒng)毒物中毒
    8.7.1 苯中毒
    8.7.2 亞硝酸鹽中毒
    8.7.3 砷化氫中毒
    8.8 金屬毒物中毒
    8.8.1 砷中毒
    8.8.2 汞中毒
    8.8.3 鉛中毒
    8.8.4 鋇中毒
    8.8.5 鋅中毒
    8.8.6 鎘中毒
    8.8.7 銻中毒
    8.8.8 鉻中毒
    8.9 毒鼠藥和農(nóng)藥中毒
    8.9.1 磷化鋅中毒
    8.9.2 有機磷酸酯類中毒
    8.9.3 有機汞殺蟲劑中毒
    8.9.4 有機氯殺蟲劑中毒
    8.9.5 氟化物及有機氟中毒
    8.10 腐蝕性毒物中毒
    8.10.1 硫酸中毒
    8.10.2 鹽酸中毒
    8.10.3 硝酸中毒
    8.10.4 氫氧化鉀(鈉)中毒
    8.10.5 氫氧化胺中毒
    8.10.6 酚中毒
    8.11 動植物源性毒物中毒
    8.11.1 蛇毒中毒
    8.11.2 河豚中毒
    8.11.3 斑蝥中毒
    8.11.4 蟾蜍中毒
    8.11.5 魚膽中毒
    8.11.6 毒蕈中毒
    8.11.7 雷公藤中毒
    9.8.1 睡眠中猝死
    9.8.2 嬰幼兒猝死綜合征
    9.8.3 抑制死
    9.8.4 胸腺淋巴體質(zhì)
   第10章 性傳播病病理學(xué)
    10.1 淋病
    10.1.1 病原和傳播途徑
    10.1.2 病理學(xué)
    10.2 梅毒
    10.2.1 病原和傳播途徑
    10.2.2 梅毒免疫
    10.2.3 后天性梅毒病理學(xué)
    10.2.4 先天性梅毒病理學(xué)
    10.3 尖銳濕疣
    10.4 艾滋病
    10.4.1 AIDS研究的歷史沿革
    10.4.2 病因和發(fā)病機理
    10.4.3 AIDS的傳播途徑
    10.4.4 HIV感染的法律和倫理學(xué)問題
    10.4.5 HIV感染的自然史和臨床分期
    10.4.6 免疫功能異常特征
    10.4.7 AIDS的病理學(xué)改變
   第11章 法醫(yī)學(xué)尸體檢查
    11.1 目的和意義
    11.2 法醫(yī)學(xué)尸體檢查的原則和術(shù)前準備
    11.3 尸表檢查
    11.4 內(nèi)部檢查
    11.5 各個臟器檢查
    11.6 特殊類型尸體檢查
    11.7 尸體剖驗后的處理
    11.8 有關(guān)檢材的提取和收集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