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討論也是圍繞這一線索而展開的。全書分為4篇共18章:第1篇包括1—4章,側重于公共部門經濟活動一般原理的闡釋。第l章討論市場和政府的關系。這一章通過對資源配置效率、市場機制失靈、政府經濟活動的范圍以及公共財政的職能等問題的分析,意在給出研究西方財政經濟理論的基本線索。以此為起點,第2,3和4章分別討論了公共財政領域的三個重要理論范疇:外部效應、公共物品和公共選擇。對于外部效應和公共物品的討論,重點在于說明外部效應、公共物品與資源配置效率的關系,以及將矯正外部效應、提供公共物品列入公共財政職能范圍的經濟原因。對于公共選擇的討論,則旨在將財政決策同政治程序聯(lián)系起來,用經濟學的方法解釋公共收支決策的制定過程。第2篇包括5—9章,側重于宏觀財政理論與政策思想的闡釋。在這一篇中,分析的對象開始具體化為公共財政的各個組成要素。第5章討論公共支出,公共支出的結構、經濟影響及其增長模型,將成為考察的重點。第6章是對公共財政的效率的分析,主要說明進行預算決策分析的兩種方法:機會成本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第7章概括討論了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先后進入考察視野的有稅收、公債,政府引致的通貨膨脹,對政府的捐贈、使用費和規(guī)費。第8—9章轉入對財政政策以及作為其理論基礎的財政乘數的討論。這兩章提供了一個分析公共財政對經濟均衡作用的理論框架。第3篇包括10—15章,著力于稅收理論及其制度結構的闡釋。第10章討論稅收原則理論,突出說明了稅收公平和稅收效率兩個方面的原則。第11—12章討論稅種分類與稅制結構,從稅種的各種分類方法以及稅制結構的設計原理入手,著力考察了當今西方國家的三大課稅體系:對所得的課稅,對財產的課稅和對商品的課稅。第13章是對稅收效應的分析,依次考察稅收與生產者行為、消費者行為、勞動投入,私人儲蓄、私人投資等方面的關系,進而指出了稅收在這些方面所可能產生的經濟影響。第14章對稅收的轉嫁與歸宿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在廓清了稅收轉嫁與歸宿的含義和形式之后,著力說明了稅收轉嫁與歸宿的兩種分析方法: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第15章的討論則進一步擴展至開放經濟,就國際間對商品課稅制度的協(xié)調,對所得課稅制度的協(xié)調,對跨國收入和費用分配的協(xié)調以及對國際避(逃)稅防范措施的協(xié)調等四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說明。第4篇包括16一18章,著力于公債的運用與管理問題的闡釋。第16章討論公債運用的一般原理。有關公債的理論觀點、公債的運用原則,稅收和公債發(fā)生替代關系的可能性與上述替代條件下消費者的行為,以及公債的用途,將依次列入考察的視野。第7章轉入公債管理的考察,重點在于說明公債的種類,發(fā)行,應債來源和還本付息等方面的情況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經濟影響。第18章則以公債管理與宏觀經濟調控作為標題,在對公債管理的兩種效應——流動性效應和利息率效應作出相應界定的基礎上,重點討論了公債管理作為一種宏觀經濟調控手段的傳導作力機制及其同財政,貨幣政策的協(xié)調配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