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經濟管理經濟財政、金融財政稅收當代西方財政經濟理論

當代西方財政經濟理論

當代西方財政經濟理論

定 價:¥22.20

作 者: 王傳綸,高培勇著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叢編項: 市場經濟研究叢書
標 簽: 學術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00017749 出版時間: 2002-08-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1cm 頁數: 225~526頁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的討論也是圍繞這一線索而展開的。全書分為4篇共18章:第1篇包括1—4章,側重于公共部門經濟活動一般原理的闡釋。第l章討論市場和政府的關系。這一章通過對資源配置效率、市場機制失靈、政府經濟活動的范圍以及公共財政的職能等問題的分析,意在給出研究西方財政經濟理論的基本線索。以此為起點,第2,3和4章分別討論了公共財政領域的三個重要理論范疇:外部效應、公共物品和公共選擇。對于外部效應和公共物品的討論,重點在于說明外部效應、公共物品與資源配置效率的關系,以及將矯正外部效應、提供公共物品列入公共財政職能范圍的經濟原因。對于公共選擇的討論,則旨在將財政決策同政治程序聯(lián)系起來,用經濟學的方法解釋公共收支決策的制定過程。第2篇包括5—9章,側重于宏觀財政理論與政策思想的闡釋。在這一篇中,分析的對象開始具體化為公共財政的各個組成要素。第5章討論公共支出,公共支出的結構、經濟影響及其增長模型,將成為考察的重點。第6章是對公共財政的效率的分析,主要說明進行預算決策分析的兩種方法:機會成本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第7章概括討論了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先后進入考察視野的有稅收、公債,政府引致的通貨膨脹,對政府的捐贈、使用費和規(guī)費。第8—9章轉入對財政政策以及作為其理論基礎的財政乘數的討論。這兩章提供了一個分析公共財政對經濟均衡作用的理論框架。第3篇包括10—15章,著力于稅收理論及其制度結構的闡釋。第10章討論稅收原則理論,突出說明了稅收公平和稅收效率兩個方面的原則。第11—12章討論稅種分類與稅制結構,從稅種的各種分類方法以及稅制結構的設計原理入手,著力考察了當今西方國家的三大課稅體系:對所得的課稅,對財產的課稅和對商品的課稅。第13章是對稅收效應的分析,依次考察稅收與生產者行為、消費者行為、勞動投入,私人儲蓄、私人投資等方面的關系,進而指出了稅收在這些方面所可能產生的經濟影響。第14章對稅收的轉嫁與歸宿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在廓清了稅收轉嫁與歸宿的含義和形式之后,著力說明了稅收轉嫁與歸宿的兩種分析方法: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第15章的討論則進一步擴展至開放經濟,就國際間對商品課稅制度的協(xié)調,對所得課稅制度的協(xié)調,對跨國收入和費用分配的協(xié)調以及對國際避(逃)稅防范措施的協(xié)調等四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說明。第4篇包括16一18章,著力于公債的運用與管理問題的闡釋。第16章討論公債運用的一般原理。有關公債的理論觀點、公債的運用原則,稅收和公債發(fā)生替代關系的可能性與上述替代條件下消費者的行為,以及公債的用途,將依次列入考察的視野。第7章轉入公債管理的考察,重點在于說明公債的種類,發(fā)行,應債來源和還本付息等方面的情況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經濟影響。第18章則以公債管理與宏觀經濟調控作為標題,在對公債管理的兩種效應——流動性效應和利息率效應作出相應界定的基礎上,重點討論了公債管理作為一種宏觀經濟調控手段的傳導作力機制及其同財政,貨幣政策的協(xié)調配合問題。

作者簡介

暫缺《當代西方財政經濟理論》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篇 公共部門的政治經濟學 
  第1章 市場和政府 
  1.1 資源配置的效率:含義與條件 
   1.1—1 效率的含義 
   1.1—2 效率的實現條件:MSB=MSC 
  1.2 市場失靈和政府經濟活動的范圍 
   1.2—l 完全競爭下的資源配置 
   1.2—2 市場機制的失靈:效率的背離 
   1.2—3 市場機制的失靈:分配的不公 
   1.2—4 簡短的歸納:政府經濟活動的范圍 
  1.3 公共財政及其職能 
   1.3—1 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 
   1.3—2 財政的調節(jié)分配職能 
   1.3—3 財政的穩(wěn)定經濟職能 
  小結 
  第2章 外部效應理論 
  2.1 外部效應:分類和事例 
   2.1—1 外部效應的分類方法 
   2.1—2 正的外部效應與負的外部效應 
  2.2 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 
   2.2—1 負的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 
   2.2—2 正的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 
   2.2—3 正的外部效應:外部邊際效益遞減的情況 
  2.3 外部效應的內在化:政府的矯正措施 
   2.3—1 何謂外部效應的內在化 
   2.3—2 矯正性的稅收與負的外部效應的內在化 
   2.3—3 矯正性的財政補貼與正的外部效應的內在化 
  小結 
  第3章 公共物品理論 
  3.1 公共物品的特性 
   3.1—1 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特性的比較 
   3.1—2 一個典型的事例:面包與取暖 
   3.1—3 判定公共物品的步驟 
  3.2 純粹的公共物品的需求與純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 
   3.2—1 對純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水平相加 
   3.2—2 對純粹的公共物品的需求:垂直相加 
  3.3 純粹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3.3—1 MSB=MSC同樣適用于公共物品 
   3.3—2 一個數字的例子 
  3.4 林達爾均衡和免費搭車者 
   3.4—1 一種公共物品的供給方式: 自愿捐獻與成本分擔 
   3.4—2 林達爾均衡的條件與免費搭車者的出現 
   3.4—3 強制性的融資——免費搭車者問題的解決 
  3.5 混合物品,半公共或半私人物品 
   3.5—1 混合物品的概念 
   3.5—2 混合物品的供給 
  小結 
  第4章 公共選擇理論 
  4.1 多數規(guī)則下的公共物品的供給:政治均衡的概念 
   4.1—1 政治均衡 
   4.1—2 投票與決策 
   4.1—3 簡要的歸納:政治均衡的決定因素 
   4.1—4 多數規(guī)則下的政治均衡:一個模型 
   4.1—5 中間投票者 
  4.2 多數規(guī)則下投票結果的唯一性和循環(huán)性 
   4.2—1 單峰偏好與多峰偏好 
   4.2—2 配對投票:循環(huán)現象的出現 
   4.2—3 多峰偏好的存在 
  4.3 同時就一個以上問題的投票:投票交易的發(fā)生 
   4.3—1 互投贊成票與投票交易 
   4.3—2 隱含的投票交易 
   4.3—3 投票交易與效率 
  4.4 政治行為的分析 
   4.4—1 投票還是不投票:投票者的行為特點 
   4.4—2 政治家(政黨)與選票極大化 
   4.4—3 官僚主義與公共物品的供給 
   4.4—4 特殊利益集團與政治均衡 
  小結 
第2篇 宏觀財政理論與政策思想 
  第5章 公共支出理論 
  5.1 公共支出的結構 
   5.1—1 公共支出:理論上的分類 
   5.1—2 公共支出:預算上的分類 
  5.2 公共支出的經濟影響:消耗性支出 
   5.2—1 消耗性支出對流通領域的影響 
   5.2—2 消耗性支出對生產領域的影響 
   5.2—3 消耗性支出對分配領域的影響 
  5.3 公共支出的經濟影響:轉移性支出 
   5.3—1 轉移性支出對流通領域的影響 
   5.3—2 轉移性支出對生產領域的影響 
   5.3—3 轉移性支出對分配領域的影響 
   5.3—4 一個簡化了的事例:食品券補貼 
  5.4 公共支出的模型:關于公共支出增長現象的解釋 
   5.4—1  政府活動擴張法則 
   5.4—2 公共收入增長引致說 
   5.4—3 公共支出增長的發(fā)展模型 
   5.4—4 非均衡增長模型 
  小結 
  第6章 公共財政的效率:預算決策及其經濟分析 
  6.1 與預算有關的概念 
   6.1—1 什么是預算 
   6.1—2 預算年度 
   6.1—3 預算的分類 
   6.1—4 預算的原則 
  6.2 預算決策程序 
   6.2—1 預算的編制和提出 
   6.2—2 預算的審議和批準 
   6.2—3 預算的執(zhí)行 
   6.2—4 預算執(zhí)行的監(jiān)督 
  6.3 預算決策的經濟分析:機會成本分析 
   6.3—1 機會成本分析的含義 
   6.3—2 進一步的說明:資源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間的配置 
  6.4 預算決策的經濟分析:成本一效益分析 
   6.4—1 成本一效益分析的含義 
   6.4—2 成本一效益分析的步驟 
   6.4—3 時間因素的考慮:貼現 
   6.4—4 成本一效益分析的作用與局限性 
  小結 
  第7章 公共收入:稅收、公債及其他 
  7.1 公共收入的原則 
   7.1—1 受益原則 
   7.1—2 支付能力原則 
  7.2 稅收: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 
   7.2—1 什么是稅收 
   7.2—2 課稅主體、課稅客體和稅率 
   7.2—3 稅收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 
   7.2—4 實際情況:稅收占公共收入的比重 
  7.3 公債:有償性的公共收入形式 
   7.3—1 什么是公債 
   7.3—2 公債主要作為彌補財政赤字的來源而發(fā)揮作用 
   7.3—3 公債與政府的資本性支出 
  7.4 其他公共收入形式 
   7.4—1 政府引致的通貨膨脹 
   7.4—2 對政府的捐贈 
   7.4—3 使用費 
   7.4—4 規(guī)費 
  小結 
  第8章 財政乘數與經濟均衡 
  8.1 從預算平衡論到功能財政論 
   8.1—1 大衰退以前的正統(tǒng)預算準則:年度預算平衡論 
   8.1—2 大衰退的產物;周期預算平衡論 
   8.1—3 功能財政論 
  8.2 無政府預算條件下國民收入的決定 
   8.2—1 二元經濟下的國民收入流量循環(huán)模型 
   8.2—2 二元經濟下的國民收入的決定 
  8.3 有政府預算條件下國民收入的決定 
   8.3—1 三元經濟下的國民收入流量循環(huán)模型 
   8.3—2 三元經濟下的國民收入的決定 
  8.4 財政乘數與國民收入的均衡水平 
   8.4—1 政府支出乘數 
   8.4—2 政府稅收乘數 
   8.4—3 平衡預算乘數 
  小結 
  第9章 財政政策:目標與工具 
  9.1 財政政策的目標 
   9.1—1 充分就業(yè)的目標 
   9.1—2 物價穩(wěn)定的目標 
   9.1—3 經濟增長的目標 
  9.2 自決的財政政策 
   9.2—1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9.2—2 緊縮性的財政政策 
  9.3 非自決的財政政策 
   9.3—1 自動變化的政府稅收 
   9.3—2 自動變化的政府支出 
  9.4 供給學派的財政政策主張 
   9.4—1 供給是經濟發(fā)展的決定因素——供給學派的理論基礎 
   9.4—2 減稅——供給學派的重要政策主張 
   9.4—3 供給學派和凱恩斯主義“減稅”主張的比較 
  小結 
第3篇 稅收:理論與結構 
  第10章 稅收原則理論 
  10.1 稅收原則理論的演變 
   10.1—1 威廉·配第的稅收原則 
   10.1—2 攸士第的稅收原則 
   10.1—3 亞當·斯密的稅收原則 
   10.1—4 薩伊的稅收原則 
   10.1—5 瓦格納的稅收原則 
  10.2稅收與公平 
   10.2—1 稅收公平的意義 
   10.2—2 衡量稅收公平的標準 
  10.3 稅收與效率 
   10.3—1 稅收效率的意義 
   10.3—2 稅收的經濟效率原則 
   10.3—3 稅收本身的效率原則 
  10.4 對西方稅收原則理論作一個歸納 
   10.4—1 稅收的財政效益 
   10.4—2 稅收的經濟影響 
   10.4—3 稅收的社會影響 
  附錄:西方稅收原則的調整及其發(fā)展趨勢 
   附錄—1 80年代的稅改與稅收原則的調整 
   附錄—2 調整稅收原則的原因分析 
  小結 
  第11章 稅種分類與稅制結構(Ⅰ) 
  11.1 稅種的分類 
   11.1—1 稅種分類理論的沿革 
   11.1—2 稅種的分類可采用不同的標準 
   11.1—3 最基本的是按課稅對象的性質分類 
   11.1—4 OECD和IMF的稅種分類 
  11.2 稅制結構的設計 
   11.2—1 稅種的配置問題 
   11.2—2 稅源的選擇問題 
   11.2—3 稅率的安排問題 
  小結 
  第12章 稅種分類與稅制結構(Ⅱ) 
  12.1 對所得的課稅 
   12.1—1 所得課稅的一般概念 
   12.1—2 個人所得稅 
   12.1—3 公司所得稅 
   12.1—4 社會保險稅 
  12.2 對財產的課稅 
   12.2—1 財產課稅的一般概念 
   12.2—2 一般財產稅 
   12.2—3 特種財產稅 
   12.2—4 財產轉讓稅 
  12.3 對商品的課稅 
   12.3—1 商品課稅的一般概念 
   12.3—2 消費稅 
   12.3—3 銷售稅 
   12.3—4 增值稅 
   12.3—5 關稅 
  小結 
  第13章 稅收效應分析 
  13.1 稅收與生產者行為 
   13.1—1 關于稅收對市場價格影響的描述 
   13.1—2 稅收對生產者選擇的替代效應 
   13.1—3 稅收對生產者選擇的收入效應 
  13.2 稅收與消費者行為 
   13.2—1 稅收對消費者選擇的替代效應 
   13.2—2 稅收對消費者選擇的收入效應 
  13.3 稅收與勞動投入 
   13.3—1 稅收對勞動投入的替代效應 
   13.3—2 稅收對勞動投入的收入效應 
   13.3—3 稅收對勞動投入效應的無差異曲線分析 
   13.3—4 不同稅種對勞動投入的效應比較 
   13.3—5 用收入需求彈性解釋稅收對勞動投入的效應 
  13.4 稅收與私人儲蓄 
   13.4—1 私人儲蓄及其決定因素 
   13.4—2 稅收對私人儲蓄的收入效應 
   13.4—3 稅收對私人儲蓄的替代效應 
  13.5 稅收與私人投資 
   13.5—1 私人投資及其決定因素 
   13.5—2 稅收對私人投資收益率的影響 
   13.5—3 稅收對私人資本折舊率的影響 
  小結 
  第14章 稅收的轉嫁與歸宿 
  14.1 稅收轉嫁與歸宿的概念 
   14.1—l 關于稅收轉嫁與歸宿含義的解釋 
   14.1—2 稅收轉嫁的形式 
  14.2 稅收的歸宿:局部均衡分析 
   14.2—1 什么是局部均衡分析 
   14.2—2 供求彈性是決定稅收轉嫁狀況的關鍵 
   14.2—3 商品課稅歸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4.2—4 生產要素收入課稅歸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4.3 稅收的歸宿:一般均衡分析 
   14.3—1 什么是一般均衡分析 
   14.3—2 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 
   14.3—3 稅收歸宿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 
   14.3—4 商品課稅歸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14.3—5 生產要素收入課稅歸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14.4 簡短的歸納:稅收轉嫁的一般規(guī)律 
   14.4—l 稅收轉嫁與供求彈性的關系 
   14.4—2 稅收轉嫁與課稅范圍的關系 
   14.4—3 稅收轉嫁與計稅方法的關系 
   14.4—4 稅收轉嫁與經濟交易的關系 
   14.4—5 稅收轉嫁與課稅商品性質的關系 
   14.4—6 稅收轉嫁與市場結構的關系 
  小結 
  第15章 開放經濟條件下的稅收問題 
  15.1 稅收管轄權與國際重復課稅 
   15.1—l  國際稅收的含義 
   15.1—2 稅收管轄權的交叉與國際重復課稅的產生 
   15.1—3 國際重復課稅的避免必須借助于國際間的稅收協(xié)調 
  15.2 國際間對商品課稅制度的協(xié)調. 
   15.2—1 關稅制度的國際協(xié)調 
   15.2—2 增值稅制度的國際協(xié)調 
   15.2—3 國內消費稅制度的國際協(xié)調 
  15.3 國際間對所得課稅制度的協(xié)調 
   15.3—1 締結國際稅收協(xié)定是國際間協(xié)調所得課稅制度的基本途徑 
   15.3—2 國際稅收協(xié)定的規(guī)范化問題 
   15.3—3 免除國際重復課稅的基本方法 
  15.4 國際間對跨國收入和費用分配的協(xié)調 
   15.4—1  跨國聯(lián)屬廠商和轉讓定價 
   15.4—2 跨國收入和費用的分配原則 
   15.4—3 跨國收入和費用的分配標準 
  15.5 國際間對國際避(逃)稅防范措施的協(xié)調 
   15.5—1 國際避(逃)稅及其起因 
   15.5—2 國際避(逃)稅的常見手法 
   15.5—3 國際反避(逃)稅的一般措施 
  小結 
第4篇 公債的運用與管理 
  第16章 公債運用的一般原理 
  16.1 有關公債的理論觀點的演進 
   16.1—1 大衰退以前的正統(tǒng)公債理論——負債有害論 
   16.1—2 大衰退以后的現代公債理論———公債新哲學論 
  16.2 公債的運用原則:歸納與比較 
   16.2—1 古典經濟學家的公債運用原則 
   16.2—2 現代經濟學家的公債運用原則 
  16.3 李嘉圖等價定理 
   16.3—1 李嘉圖對等價定理的表述 
   16.3—2 李嘉圖等價定理命題的意義 
   16.3—3 巴羅對李嘉圖等價定理的引申 
   16.3—4 托賓對李嘉圖等價定理失效原因的分析 
  16.4 公債的用途 
   16.4—l 籌措戰(zhàn)爭軍費 
   16.4—2 彌補財政赤字 
   16.4—3 執(zhí)行經濟政策 
   16.4—4 償還到期債務 
   16.4—5 調劑季節(jié)性資金余缺 
  小結 
  第17章 公債的管理:種類、發(fā)行及還本付息 
  17.1 公債的種類 
   17.1—1 公債的分類方法 
   17.1—2 可轉讓公債 
   17.1—3 不可轉讓公債 
  17.2 公債的發(fā)行 
   17.2—1 公債的發(fā)行方式 
   17.2—2 公債的發(fā)行條件:價格與利率 
  17.3 公債的應債來源 
   17.3—1 銀行系統(tǒng)作為應債來源 
   17.3—2 非銀行系統(tǒng)作為應債來源 
  17.4 公債的還本付息 
   17.4—1 公債的付息方式 
   17.4—2 公債的償還方式 
   17.4—3 公債償還的資金來源 
  小結 
  第18章 公債管理與宏觀經濟調控 
  18.1 公債管理:流動性效應和利息率效應 
   18.1—1 公債管理的流動性效應 
   18.1—2 公債管理的利息率效應 
  18.2 公債管理同財政,貨幣政策的協(xié)調配合 
   18.2—1 公債管理與財政,貨幣政策的同一性 
   18.2—2 公債管理與財政,貨幣政策的差異性 
   18.2—3 可遵循的原則 
  18.3 引發(fā)的思考:中國公債管理的問題與改革 
  小結 
主要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