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中國史中國通史中國文化概論

中國文化概論

中國文化概論

定 價:¥24.00

作 者: 李平主編
出版社: 安徽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21世紀高等學校課程教材
標 簽: 中國哲學

ISBN: 9787810525688 出版時間: 2002-01-01 包裝: 簡裝本
開本: 21cm 頁數(shù): 481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李平 (1962.2- )男,漢族,安徽蚌埠人。1991年安徽師范大學文藝學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1992年任講師,1997年任副教授,2002年任教授。現(xiàn)為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安徽省高校學科帶頭人,碩士生導師,《學語文》雜志主編,“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文叢”編輯委員會副主編,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理事,安徽省文學學會理事。目前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guī)劃第一批立項課題《〈文心雕龍〉研究史》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文學批評史、《文心雕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授課程:中國文學批評史、《文心雕龍》研究、中國文化概論。主要科研成果:一、 著作類《道教文化》,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梁啟超傳》,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氣功與中國文化》,陜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國文化概論》,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初版、2002年修訂版;《文心雕龍綜論》,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文化散論》,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二、 論文類《〈神思〉創(chuàng)作系統(tǒng)論》(《文藝研究》1989年第5期);《〈周易〉與〈文心雕龍〉》(《周易研究》1991年第3期);《論克林斯·布魯克斯的反諷詩學》(《外國文學評論》1993年第2期);《〈文心雕龍〉范注三題》(《安徽師大學報》1993年第4期);《養(yǎng)氣說藝術功能初探》(《江海學刊》1994年第1期);《“范注”三論》(《文心雕龍研究》第1輯);《〈周易〉與〈樂記〉》(《周易研究》1995年第2期);《論〈文心雕龍〉的體用之道》(《安徽師大學報》1995年第4期);《論老莊哲學的逆向思維與道教內(nèi)丹逆煉學說關系》(香港《東方文化》1995年第2期);《中國古代樂論的易學淵源》(香港《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5年第4期);《中國古代氣功養(yǎng)生術與傳統(tǒng)思想觀念》(《汕頭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中國古代氣功養(yǎng)生術與傳統(tǒng)思維方式》(《汕頭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中國古代氣功養(yǎng)生術與傳統(tǒng)學術思潮》(《汕頭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文心雕龍·原道〉三題》(《長沙電力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梁啟超晚年史學思想簡析》(《安徽師大學報》1998年第2期);《中國古代內(nèi)丹養(yǎng)生詩詞發(fā)微》(《汕頭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20世紀中國〈文心雕龍〉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文藝理論與批評》1999年第5期);《論〈文心雕龍〉的文化意蘊》(《東方叢刊》2000年第3期);《20世紀中國文化史研究述評》(《文藝理論與批評》2000年第3期);《劉勰天人合一的文學觀及其文化淵源》(《江海學刊》2000年第3期);《近二十年〈文心雕龍〉研究述論》(《蘇東學刊》2000年第1期);《〈文心雕龍〉研究的一部力作》(《學術界》2000年第3期);《道教哲學三題》(《汕頭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靜坐養(yǎng)生與宋明諸儒的讀書治學活動》(《孔子研究》2001年第3期);《王利器“范注”訂補考辨》(《文獻》2002年第2期);《論〈周易〉對中國古代音樂理論的影響》(《孔子研究》2002年第3期);《梁啟超哲學思想四題》(《安徽師大學報》2002年第1期);《虛靜·養(yǎng)氣·神思》(《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0輯);《建國五十年來中國文化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學術界》2002年第6期);《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綜論》(《文藝研究》2003年第4期);《王利器“范注”訂補再考》(《安徽師大學報》2003年第4期);《也談范文瀾早期著作〈文心雕龍注〉》(《學術界》2003年第4期);《試論梁啟超的心志術業(yè)》(《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略論梁啟超的文化史研究》(《珠海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作者簡介

  李平(1962.2-)男,漢族,安徽蚌埠人。1991年安徽師范大學文藝學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1992年任講師,1997年任副教授,2002年任教授?,F(xiàn)為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安徽省高校學科帶頭人,碩士生導師,《學語文》雜志主編,“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文叢”編輯委員會副主編,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理事,安徽省文學學會理事。目前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guī)劃第一批立項課題《〈文心雕龍〉研究史》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文學批評史、《文心雕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授課程:中國文學批評史、《文心雕龍》研究、中國文化概論。主要科研成果:一、著作類《道教文化》,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梁啟超傳》,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氣功與中國文化》,陜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國文化概論》,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初版、2002年修訂版;《文心雕龍綜論》,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文化散論》,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二、論文類《〈神思〉創(chuàng)作系統(tǒng)論》(《文藝研究》1989年第5期);《〈周易〉與〈文心雕龍〉》(《周易研究》1991年第3期);《論克林斯·布魯克斯的反諷詩學》(《外國文學評論》1993年第2期);《〈文心雕龍〉范注三題》(《安徽師大學報》1993年第4期);《養(yǎng)氣說藝術功能初探》(《江海學刊》1994年第1期);《“范注”三論》(《文心雕龍研究》第1輯);《〈周易〉與〈樂記〉》(《周易研究》1995年第2期);《論〈文心雕龍〉的體用之道》(《安徽師大學報》1995年第4期);《論老莊哲學的逆向思維與道教內(nèi)丹逆煉學說關系》(香港《東方文化》1995年第2期);《中國古代樂論的易學淵源》(香港《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5年第4期);《中國古代氣功養(yǎng)生術與傳統(tǒng)思想觀念》(《汕頭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中國古代氣功養(yǎng)生術與傳統(tǒng)思維方式》(《汕頭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中國古代氣功養(yǎng)生術與傳統(tǒng)學術思潮》(《汕頭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文心雕龍·原道〉三題》(《長沙電力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梁啟超晚年史學思想簡析》(《安徽師大學報》1998年第2期);《中國古代內(nèi)丹養(yǎng)生詩詞發(fā)微》(《汕頭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20世紀中國〈文心雕龍〉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文藝理論與批評》1999年第5期);《論〈文心雕龍〉的文化意蘊》(《東方叢刊》2000年第3期);《20世紀中國文化史研究述評》(《文藝理論與批評》2000年第3期);《劉勰天人合一的文學觀及其文化淵源》(《江海學刊》2000年第3期);《近二十年〈文心雕龍〉研究述論》(《蘇東學刊》2000年第1期);《〈文心雕龍〉研究的一部力作》(《學術界》2000年第3期);《道教哲學三題》(《汕頭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靜坐養(yǎng)生與宋明諸儒的讀書治學活動》(《孔子研究》2001年第3期);《王利器“范注”訂補考辨》(《文獻》2002年第2期);《論〈周易〉對中國古代音樂理論的影響》(《孔子研究》2002年第3期);《梁啟超哲學思想四題》(《安徽師大學報》2002年第1期);《虛靜·養(yǎng)氣·神思》(《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0輯);《建國五十年來中國文化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學術界》2002年第6期);《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綜論》(《文藝研究》2003年第4期);《王利器“范注”訂補再考》(《安徽師大學報》2003年第4期);《也談范文瀾早期著作〈文心雕龍注〉》(《學術界》2003年第4期);《試論梁啟超的心志術業(yè)》(《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略論梁啟超的文化史研究》(《珠海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圖書目錄

緒論
上編
第一章 中國文化的經(jīng)濟政治結構
第一節(jié) 中國文化的經(jīng)濟結構
第二節(jié) 中國文化地政治結構
第二章 中國文化的儒道互補格局
第一節(jié) 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流變
第二節(jié) 道家思想的發(fā)展流變
第三節(jié) 儒道兩家的互補共生
中編
第三章 中國古代哲學與史學
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哲學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史學
第四章 中國古代文學與藝術
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文學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藝術
第五章 中國古代文字與典籍
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文字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典藉
第六章 中國古代宗教與禮俗
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宗教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禮俗
第七章 中國古代選舉與職官
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選舉制度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職官制度
第八章 中國古代學校與教育
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學校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教育
第九章 中國古代科學與技術
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成就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特點
第三節(jié) 中國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下編
第十章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近代化
第一節(jié) 中國近代文化的特點
第二節(jié) 中國文化的近代歷程
第三節(jié) 近代中國文化成就
第十一章 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與未來取向
第一節(jié) 中國現(xiàn)代文化歷史進程
第二節(jié) 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論爭
第三節(jié) 中國文化的未來取同
參考書目舉要
初版后記
修訂版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