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信息與知識傳播中國新聞評論發(fā)展研究

中國新聞評論發(fā)展研究

中國新聞評論發(fā)展研究

定 價:¥25.00

作 者: 胡文龍主編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新聞傳播學文庫
標 簽: 新聞

ISBN: 9787300043579 出版時間: 2002-11-01 包裝: 簡裝本
開本: 21cm 頁數(shù): 430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總序自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新聞傳播學擢升為一級學科以來,中國的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突飛猛進,有了重大發(fā)展,也對教學、科研以及學術著作出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繼1999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推出“21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之后,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華夏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新華出版社等十余家出版社紛紛推出具有不同特色的教材和國外新聞傳播學大師經(jīng)典名著漢譯本。但標志本學科學術水平、體現(xiàn)國內最新科研成果的專著尚不多見。同一時期,中國的新聞傳播學教育有了長足進展。新聞傳播學專業(yè)點從1994年的66個猛增到2001年的232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新聞傳播學專業(yè)本科、專科在讀人數(shù)已達5萬名之多。新聞傳播學學位教育也有新的增長。目前全國設有博士授予點8個,碩士授予點40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等一批研究型院系正在崛起。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新聞傳播學教育以高起點、多專業(yè)為特色,掀開了這兩所百年名校蓬勃發(fā)展的新的一頁。北京廣播學院以令人刮目相看的新水平,躋身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名校之列。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等以新獲得博士授予點為契機所展開的一系列辦學、科研大手筆,正在展示其特有的風采與魅力。學界和社會都企盼這些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第一梯隊”奉獻推動學科建設的新著作和新成果。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突破口的傳播新媒體的迅速普及,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聯(lián)手共進,以及億萬國人參與大眾傳播能動性的不斷強化,中國的新聞傳媒事業(yè)有了全方位的跳躍式的大發(fā)展。人民群眾對大眾傳媒的使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廣泛、及時、須臾不可或缺,人們難以逃脫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大眾傳媒的深刻影響。以全體國民為對象的新聞傳播學大眾化社會教育,已經(jīng)刻不容緩地提到全社會,尤其是新聞傳播教育者面前。為民眾提供高質量的新聞傳播學著作,已經(jīng)成為當前新聞傳播學界的一項迫切任務。這一切都表明,出版一套滿足學科建設、新聞傳播專業(yè)教育和社會教育需求的高水平新聞傳播學學術著作,是當前一項既有學術價值又有現(xiàn)實意義的重要工作?!靶侣剛鞑W文庫”的問世,便是學者們朝著這個方向共同努力的成果之一。“新聞傳播學文庫”希望對于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有一些新的突破:探討學科新體系,論證學術新觀點,尋找研究新方法,使用論述新話語,摸索論文新寫法。一句話,同原有的新聞學或傳播學成果相比,應該有一點創(chuàng)新,說一些新話,文庫的作品應該煥發(fā)出一點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首先體現(xiàn)在對舊體系、舊觀念和舊事物的揚棄。這種揚棄之所以必要,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之所以擁有理論創(chuàng)新的權利,就在于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棄舊揚新是學科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恩格斯曾經(jīng)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fā)展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一位俄國作家回憶他同恩格斯的一次談話時說,恩格斯希望俄國人——不僅僅是俄國人,不要去生搬硬套馬克思和他的話,而要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像馬克思那樣去思考問題,只有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者”這個詞才有存在的理由。中國與外國不同,舊中國與新中國不同,新中國前30年與后20年不同,在現(xiàn)在的歷史條件下研究當前中國的新聞傳播學,自然應該有不同于外國、不同于舊中國、不同于前30年的方法與結論。因此,“新聞傳播學文庫”對作者及其作品的要求是:把握時代特征,順應時代要求,緊跟時代步伐,站在時代前列,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和理論魄力,深入計劃經(jīng)濟到市場經(jīng)濟的社會轉型期中去,深入黨、政府、傳媒與閱聽人的復雜的傳受關系中去,研究新問題,尋找新方法,獲取新知識,發(fā)現(xiàn)新觀點,論證新結論。這是本文庫的宗旨,也是對作者的企盼。我們期待文庫的每一部作品,每一位作者,能有助于把讀者引領到新聞傳播學學術殿堂,向讀者展開一片新的學術天地。創(chuàng)新必然會有風險。創(chuàng)新意識與風險意識是共生一處的。創(chuàng)新就是做前人未做之事,說前人未說之語,或者是推翻前人已做之事,改正前人已說之語。這種對舊事物舊體系舊觀念的否定,對傳統(tǒng)習慣勢力和陳腐學說的挑戰(zhàn),對曾經(jīng)被多少人誦讀過多少年的舊觀點舊話語的批駁,必然會招致舊事物和舊勢力的壓制和打擊。因此,執(zhí)著于理論創(chuàng)新的學人們,又必須時時喚醒自己的風險意識。再說,當今的社會進步這么迅猛,新聞傳媒事業(yè)發(fā)展這么飛速,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顯得相對遲緩和相對落后。這種情況下,“新聞傳播學文庫”作者和作品的一些新觀點新見解的正確性科學性有時難以得到鑒證,即便一些正確的新觀點新見解要成為社會和學人的共識,也有待實踐和時間。因此,張揚創(chuàng)新意識的同時,作者必須具備同樣強烈的風險意識。我們呼吁社會與學人對文庫作者及其作品給予最多的寬容與厚愛。這里并不排斥而是真誠歡迎對作品的批評,因為嚴厲而負責的批評,正是對作者及其作品的厚愛。當然,“新聞傳播學文庫”有責任要求作者提供自己潛心鉆研、深入探討、精心撰寫、有一定真知灼見的學術成果。這些作品或者是對新聞傳播學學術新領域的拓展,或者是對某些舊體系舊觀念的廓清,或者是向新聞傳媒主管機構建言的論證,或者是作者運用中國語言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海外新聞傳播學著作的新的解讀。總之,文庫向人們提供的應該是而且必須是新聞傳播學學術研究中的精品。這套文庫的編輯出版貫徹少而精的原則,每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校內外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中精選三至五種,三至四年之后,也可洋洋大觀,可以昂然聳立于新聞傳播學乃至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研究成果之林。新世紀剛剛翻去第一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經(jīng)過精心策劃和周全組織,推出這套文庫。對于出版社的這種戰(zhàn)略眼光和作者們齊心協(xié)力的精神,我表示敬佩和感謝。我期望同大家一起努力,把這套文庫的工作做得越來越好。以上絮言,是為序。童兵2002年1月24日

作者簡介

  胡文龍,1933年12月出生于浙江鎮(zhèn)海,1956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新聞系。后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現(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主要講授“新聞評論寫作”、“新聞評論專題研究”等課程。曾任北京市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理事。1994年榮獲中國人民大學優(yōu)秀導師榮譽證書。出版的專著有《現(xiàn)代新聞評論學》、《小言論寫作方法系列談》;主編的教材有《新聞評論教程》、《新聞評論》;合著的教材有《新聞評論學》、《新聞評論寫作》、《報紙編輯與評論》、《新聞評論寫作經(jīng)驗選編》、《列寧、毛澤東、魯迅雜文欣賞》。其中《新聞評論》曾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二等獎;《新聞評論學》曾獲中國人民大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和優(yōu)秀教材獎。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國報刊評論的發(fā)端與興起
第一章 古代論說文——報刊評論的淵源
第二章 我國第一位報刊政府家王韜和他的《循環(huán)日報》政論
第三章 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的報刊政論實踐與影響
第四章 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報刊評論的興起與發(fā)展
第五章 我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先驅——李大釗的報刊政論
第二部分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人民民主報刊的新聞評論
第六章 我國早期有影響的無產(chǎn)階級政論家的報刊評論實踐
第七章 毛澤東報刊評論的理論與實踐
第八章 魯迅與報刊雜文
第九章 鄒韜奮報刊言論的創(chuàng)新與貢獻
第十章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延安《解放日報》和重慶《新華日報》的新聞評論
第十章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延安《解放日報》和重慶《新華日報》的新聞評論
第十一章 張季鸞與《大公報》社評
第十二章 徐鑄成與《文匯報》社評
第三部分 從新中國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近30年間的新聞評論
第十三章 新中國建立到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報刊評論(1949-1956)
第十四章 “反右派”、“大躍進”時期的報刊評論(1957-1961)
第十五章 國民經(jīng)濟調整時期的報刊評論(1961-1966)
第十六章 胡喬木報刊政論寫作及其經(jīng)驗
第十七章 鄧拓的報刊社論與雜文成就
第十八章 與蘇共論戰(zhàn)期間的《人民日報》和《紅旗》雜志評論(1956-1965)
第十九章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報刊評論(1966-1976)
第四部分 我國新時期新聞評論的革新與趨勢
第二十章 媒體言論面臨的時代使命——實施正確的輿論引導和輿論監(jiān)督
第二十一章 專欄評論與評論專欄的復興、革新與拓展
第二十二章 當代雜文的發(fā)展與時代使命
第二十三章 廣播評論的演變、革新與趨向
第二十四章 電視評論的演變、革新與發(fā)展
第二十五章 網(wǎng)絡言論的興起與管理
第二十六章 新時期我國新聞評論寫作的革新與趨勢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