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中國史中國專門史中國天臺宗通史

中國天臺宗通史

中國天臺宗通史

定 價:¥38.00

作 者: 潘桂明,吳忠偉著
出版社: 江蘇古籍出版社
叢編項: 中國佛教宗派史叢書
標 簽: 天臺宗

ISBN: 9787806433669 出版時間: 2001-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0cm 頁數(shù): 288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三、二十五方便按《次第禪門》所說,“十乘觀法”相當于止觀實修的“內方便”,“二十五方便”則相當于“外方便”,也就是實修十乘觀法前的準備階段。《法華經》之《方便品》曾說,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都善“以無量無數(shù)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智頒發(fā)揮經中“方便”之說,為修習止觀者廣開方便法門,《法華文句》卷三上“釋方便品”云:“方便權略,皆是弄引,為真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能從顯得名,故以門釋方便。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币苑奖銥槟芡ㄖT,引導眾生通于真實;方便是權宜,顯示實相是目的?!赌υX止觀》卷四上也說:“方便名善巧。善巧修行,以微少善根,能令無量行成解發(fā),人菩薩位。”二十五方便又名“遠方便”,十種境界則又名“近方便”。因為二十五方便的主要功能是“約事為觀,調粗人細,檢散令靜”,為進而修習十乘觀法和十種境界作準備。所謂“二十五方便”,是以五科方便各分五類修行而成,它們是: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五科的相互關系具有遞進意義,由具五緣起修而至行五法止。智頡認為,這二十五方便,乃是“初心行人”修止觀之急要、登正道之階梯、人泥洹之等級(見《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所謂“初心行人”,指“始學之流輩”,他們只能循序漸進修習止觀。具五緣是指:持戒清凈、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這五緣是修持者受法的基礎,其中持戒清凈可生起禪定及滅苦智慧,它包含“不作諸惡”和“作已能悔”兩方面的實際內容。不作諸惡,是指一般信眾所受的三歸、五戒,以及沙彌所受十戒,比丘或比丘尼所受的具足戒;作已能悔,是指雖毀損輕戒而能如法懺悔,或毀犯重戒也能禮拜懺悔者。在“持戒清凈”方便中,智頡重申了懺悔的重要性。認為通過懺悔,可以“令罪消滅,不障止觀”?!缎蘖曋褂^坐禪法要》還專為犯戒懺悔者開列十法,以“助成其懺”。他甚至認為,懺悔是人禪的先決條件;一旦重罪消滅,諸禪三昧自然現(xiàn)前。“衣食具足”方便,旨在保證修習止觀的基本條件?!赌υX止觀》(卷四上)指出,“形命及道,賴此衣食”,“裸餒不安,道法焉在”?智頡把衣、食等物質條件視為安心人道的基礎,指出衣食與道法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也就肯定了基本物質生活條件在佛法修習中的意義。但他同時又強調,實修者應以止觀為目的,以道法為根本,故衣食等生活條件必須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內(見《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閑居靜處”方便,是指個體修習禪定的適當環(huán)境。智頡說,有三種處所可修禪定,它們是:深山絕人之處、頭陀蘭若之處、清凈伽藍之中。深山遠谷,途路艱險,永絕人跡,無所惱亂,可恣意禪觀,念念在道,毀譽不起,為修習禪定的最勝之處。頭陀蘭若之處,離開聚落,放牧聲絕,無諸憒鬧,為次勝之處。清凈伽藍之中,離世俗住處,獨坐一室,閉門靜坐,正諦思維,也不失為閑居靜處,可修禪定。“息諸緣務”方便,旨在割斷禪定修習者與世俗生活、社會人事的聯(lián)系。它包括四個方面:息治生緣務、息人間緣務、息工巧技術緣務、息學問緣務。治生緣務指有為事業(yè),人間緣務指人事往來,工巧技術緣務指各類世間技能,學問緣務指讀誦經論等。在智頡看來,修習止觀者首先得修般若之智,而各種世智妨礙佛智的獲得,各種緣務使學佛者無暇專心修習止觀?!敖浦R”,旨在令修止觀者親近善知識,通過善知識的化導,及早獲取覺悟。善知識可分三種:外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教授善知識。外護善知識,指那些“經營供養(yǎng),善能將護行人,不相惱亂”者;同行善知識,指能“共修一道,互相勸發(fā),不相擾亂”者;教授善知識,指“能說般若,示道非道”,“通塞妨障,皆能決了”(《摩訶止觀》卷四下)者。呵五欲是指:呵色欲、呵聲欲、呵香欲、呵味欲、呵觸欲。智頡認為,世間五欲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故凡坐禪修習止觀者,必須予以呵責。呵欲,意為在深知五欲之害的基礎上,不與親近,而遠離之。五欲之首,當是色欲,其危害最大,它能“令人狂醉”,而“生死根本良由此也”。所謂色欲,指“男女形貌端嚴,修目長眉,朱唇素齒,及世間寶物,青黃赤白紅紫縹綠,種種妙色,能令愚人見則生愛,作諸惡業(yè)”(《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因色欲之故,頻婆娑羅國王身人敵國,在淫女阿梵波羅房中,優(yōu)填王截五百仙人手足。智頡指出,眾生雖常為五欲所惱,但閃愚惑尤智,故猶求之不已,至死不舍。對于修禪者,五欲足“大賊”,必須遠離,故立“呵五欲”方便。棄五蓋是指:棄貪欲蓋、棄瞠恚蓋、棄睡眠蓋、棄掉悔蓋、棄疑蓋?!吧w”的意思是蓋覆,“蓋覆纏綿,心神昏暗,定慧不發(fā),故名為蓋”(《摩訶止觀》卷四下)。因五法能蓋覆心性,不生善法,故名五蓋。五蓋與五欲有所區(qū)別:五欲系五根對五塵而發(fā)為五識,是對外部事物產生的執(zhí)著,有具體的所緣對象;五蓋則是五識轉入意地,由意根而生起障礙,追緣過去,逆慮未來,屬于思想活動、心理狀態(tài)對禪定的遮蔽,故為“心內大障”?!皸壺澯w”,指舍棄對五欲的貪求之心。五欲的貪求,必覆蓋善心,使人心外向奔馳追逐,紛亂不已。貪欲之人,既不能人禪,更無由覺悟?!皸夘Iw”,瞠恚意為仇恨、憤怒。瞠恚同樣是佛教極力反對的,它是“失佛法之根本,墮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因三世九惱、怨對結恨,修禪決難成就?!皸壦呱w”,睡眠蓋指懶惰貪睡,使心神昏暗不明,未得者不得,已得者退失。如佛經所說,睡眠者“如同毒蛇同室居,亦如臥陣兩刃間”?!皸壍艋谏w”,掉指掉散無定,悔則懊惱不安?!皸壱缮w”中的“疑”,非指見諦障理之疑,而指障礙禪定之疑,按智頡所說,這種疑分作疑自、疑師、疑法三類。“疑”與“信”相對,傳統(tǒng)佛教重視“信”,視“疑”為佛法之大敵。智頡在具體修行方法領域,十分注意對傳統(tǒng)的繼承,由此也可以看出大概。智頡對“棄五蓋”也曾有一簡要概括。他認為,若人貪欲蓋重,可用不凈觀以棄除;若人瞠恚蓋重,當念慈心以滅除?;?;若人睡眠蓋重,當勤精進,策勵身心;若人掉散,則以數(shù)息法對治;若人疑蓋重,則應按佛經所說,敬信佛法(見《摩訶止觀》卷四下)。調五事是指:調食、調眠、調身、調息、調心。智頡認為,修習止觀者應當通過調和五事,令寬急得所,使三昧易生、善根易發(fā)。“調食”,指修心者應注意飲食之節(jié)量,以不饑不飽為度;“調眠”,主要指不貪睡,省減睡眠時間,使神氣清和,心念明凈,三昧現(xiàn)前。調身、調息、調心,指調和禪定時的姿勢、呼吸以及心理狀態(tài),原則上三者相依,不能相離,故須合調?!罢{身”,主要指禪定的姿勢,智頡概括其要點為“不寬不急”四字;“調息”指調和呼吸,它是調心的基礎,并以“不澀不滑”為要;“調心”貫徹禪修的始終,是修習止觀的主要法則,其訣要為“不沈不浮”四字。智頗有關調身、調息、調心的論述,成為后世初習止觀者的入門指導。其思想原理和具體方法,對印度傳統(tǒng)禪法已有所變通,帶有天臺一家的特色。因為說理明白,步驟清晰,所以很受一般禪者的歡迎。不久,在湛然的《法華玄義釋簽》等著作中,則已有“五時八教”之說?!斗ㄈA玄義釋簽》卷一說:“種種道者,即兩教因人,別教教道。五時八教,故云種種?!逼浜笥钟懈啕愔B觀著述《天臺四教儀》,他在該書中將五時與五味一一相對,并認為“是為五時,亦名五味”;同時他又將五時與化儀四教配合,宣稱智頤判教的核心就是“五時八教”,說:“天臺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圣教,罄無不盡?!币源藶槠鯔C,五時八教成為后世天臺宗人判教的基本內容?!拔鍟r八教”中的“五時”源于“五味”,屬于對“五味”根機說的改造,強調從佛說的時間先后順序上劃分各類經典,以此判斷經典的優(yōu)劣高下?!鞍私獭狈譃椤盎瘍x四教”和“化法四教”兩部分?;瘍x四教是對“三種教相”的發(fā)展,即在原來“不定”教中分出秘密、不定兩種,合頓、漸兩教而為四教?;ㄋ慕碳聪喈斢谠瓉怼八慕塘x”之藏、通、別、圓。后世學者又在上述這些新的說法的基礎」二,對五時與化儀四教、化法四教之間的關系,作了許多煩瑣復雜的解釋。但若將“五時八教”說視為智頡原本的判教思想,則顯然是一種誤會。智頡的判教,著重指出作為“判教大綱”的“三種教相”:“一,根性融不融相;二,化導始終不始終相;三,師弟遠近不遠近相?!保ā斗ㄈA玄義》卷一上)這是他站在《法華經》立場上,為《法華經》與其他經典作出區(qū)別。他分別從根機、佛意、本跡三個角度,說明《法華經》的優(yōu)勢所在,其中“化導始終不始終”(佛意)是重要的一環(huán),因為它反映了佛的真實教意,是佛的全部教法形式的概括。根據(jù)這一概括,提出了頓、漸、不定三種教相。;智頡的“不定教”是相對于頓教、漸教而言的,它的特點是“處處皆得見佛性”。其理論依據(jù)是佛的“一音說法”,其實踐原理是五味根性。五味置毒,即眾生不論根性如何,皆有實相之智,隨時而發(fā),隨處成佛。因此,“不定”者,既非頓,又非漸;既是頓,又是漸;既在頓漸之外,又在頓漸之內。智額雖曾將不定教劃分為“顯露不定”和“秘密不定”兩種,但他從未將“秘密”專作一教判釋。至蒲益智旭之時,他對歷代相承的天臺‘‘五時八教”說公開提出異議,試圖恢復智頡教相判釋的本來面目。他的《教觀綱宗》表達了以下幾個主要觀點。首先是堅持教觀統(tǒng)一的基本原則。書名本身就表明了這一觀點。在他看來,五時八教之說偏于教門而忽視觀門,背離了當年智頡的思想原則。《教觀綱宗》開宗明義指出:“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其次是重視五味根機說。他認為,五時說列論佛陀說法時間先后,如十二年說三乘別教,八年說《方等》、三十年說空宗《般若》等,皆屬訛傳,“為害甚大”。因為佛陀一代“隨宜聞者即說”,既不分前后,也不論時間,只因眾生根機之別,而悟解有先后?!叭鐏碚f法,神力自在,一音異解,豈容思議?又有根稍利者,不必具歷五味?!惫蕬晕逦杜嗅?,反對五時之說。第三是主張以三觀配合三教,不立秘密教。認為,“秘密教,互不相知,故無可傳。”與頓、漸、不定三教相應的觀法也只是三觀:“蓋秘密教,既不可傳,故不可約之立觀。設欲立觀,亦只是頓、漸、不定?!保ā督逃^綱宗》,《大正藏》卷四六)灌頂在天臺判教方面,也曾有自己的獨特貢獻。他通過《大般涅盤經玄義》、《大般涅盤經疏》的著述,在智頡五時判教的基礎上,將《法華經》、《涅盤經》進一步作出統(tǒng)一安排?!?/div>

作者簡介

暫缺《中國天臺宗通史》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章天臺宗思想淵源——大乘中觀學說
第一節(jié)以《中論》為核心的大乘中觀學說
第二節(jié)《大智度論》的實相涅盤論
第二章天臺宗所依經典——《法華經》
第一節(jié)《法華經》的流傳和地位
第二節(jié)《法華經》的諸法實相說
第三節(jié)其他大乘經典的影響
第三章天臺宗的先驅者——慧文、意思禪師
第一節(jié)北方禪法述要
第二節(jié)慧文的禪法思想
第三節(jié)慧思的止觀實踐
第四節(jié)慧思的末法觀念
第五節(jié)慧思的性具染凈說
第四章天臺宗的創(chuàng)建者——智頡大師
第一節(jié)生平和著作
第二節(jié)止觀學說體系
一、三種止觀論
三、圓融三諦觀
四、一念三千說
五、性具善惡論
第三節(jié)止觀實修法門
一、四種三昧
二、十乘觀法
三、二十五方便
第四節(jié)判教思想體系
一、五味根機說
二、三種教相論
三、四教義說
四、教觀統(tǒng)一論
第五節(jié)凈土信仰
第六節(jié)懺儀制度
第七節(jié)歷史地位述論
第五章智頡事業(yè)的繼承者——灌頂
第一節(jié)生平和著作
第二節(jié)《國清百錄》
第三節(jié)灌頂?shù)奶炫_思想
第六章天臺的“中興”功臣——湛然
第一節(jié)灌頂之后的天臺傳承
第二節(jié)湛然生平及其著作
第三節(jié)“無情有性”學說
第四節(jié)“中興”功臣地位的確立
第七章梁肅、柳宗元的天臺居士佛教
第八章玉泉寺系統(tǒng)的天臺宗
第九章唐末五代的天臺佛教
第十章宋代天臺佛教的復興——山家山外之爭
第十一章山家山外之爭——義理分歧述論
第十二章宋代天臺懺法的興盛
第十三章宋代天臺與凈土的合流
第十四章孤山智圓與儒佛關系論
第十五章《佛祖統(tǒng)記》與天臺史學
第十六章虎溪懷則與元代天臺佛教
第十七章幽溪傳燈的性善惡論
第十八章蕅益智旭與天臺佛教的終結
第十九章近代天臺佛教概述
附錄
……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