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三國演義》中的呂布/辜美高一、前言《三國演義》是描寫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約一百年的歷史,以《資治通鑒》有關的史實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因此,《資治通鑒》奠定《三國演義》觀點的基調,尤其是它的英雄觀。雖然《三國演義》作者的觀點,更偏向儒家,但卻不能全部改變《資治通鑒》有關漢末三國持平的觀點。今人楊耀坤《陳壽評傳》在論述三國的英雄史觀時引《魏書·武帝紀評》說: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視四川,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yè)者,唯其明略最優(yōu)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楊氏引此段,旨在說明陳壽的英雄史觀。的確,像曹操那樣,總攬法家申韓的法術,“矯情任算”,只講手段、不講情理以達到目的,都能算英雄。這一點說明這一個時期道德觀念是很薄弱的。今人邵燕祥《史外說史》曾說:(先秦)中國所謂英雄多帶草莽氣、血腥氣。歐洲的英雄也不是吃素。后來的英雄有了引申義,角度不同,解釋各異。于是不但殺人的權力者是英雄,被殺的犧牲者也可能是英雄。這個定義,對于我們了解小說《三國演義》里的英雄,尤其是本文所要探討的英雄人物呂布將有幫助。大家都知道,呂布是歷史上以及小說里的一個主要人物,他的名字、事跡,在《三國演義》前19回里頻頻出現。人們稱呂布為英雄,主要是他們崇拜“力”,尤其是在動亂的時代,誰能攻城略地,誰便是英雄。呂布勇猛過人同時又生性殘暴、助紂為虐、周身血腥,此外,他還有忘恩負義的種種缺德,然而這些卻被他神勇的光芒所掩蓋。我們評價《三國演義》中的呂布這個悲劇人物時,應該以他所處的時代的標準加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