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是學中國文學而后研究唐詩的,也不知道是哪根神經起了作用,后來竟對各種名勝古跡發(fā)生了興趣,從80年代以后就轉而侍弄起博大精深、浩瀚如海的中國文化來,并且在我任職的北京外國語大學給外語專業(yè)三年級的學生講授“中國文化概況”選修課。這么一來,我一上陣就背上了兩大先不足:一是對屬于文化的核心部分——哲學思想不甚了了,二是對自然科學部分一竅不通。所以在那時的專題里就有意地回避了這兩個問題。也許是那時的人們與“文化”的隔膜為時太久的緣故,盡管自己才疏學淺,于文化一知半解,但因為吸納了一些新的資料和觀點,居然在課堂上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每次聽課學生竟以數百計。在這個基礎上我將它整理成一個比較文通字順的膠印稿,一方面繼續(xù)講授,一方面征求意見,隨后作了些必要的修正,取名《中國文化攬萃》,由北京學苑出版社出版,這已是1989年3月間的事了。自那時以來,我直以《中國文化攬萃》為藍本,繼續(xù)在我校開設有關中國文化的課程。但過十余年來,情況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以至連自己都有些措手不及。首先是有關中國文化的出版物日見增多,人們與“文化”的隔膜感已完全消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已與十多年前不能同日而語;其次是國內對文化問題和中國文化史的研究不斷深入,新的考古發(fā)現,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文化視野,接連出現在人們面前。今天來談論“文化”或“中國文化”,已然不是十年前的高度和深度。這就使得那本《中國文化攬萃》不但非常淺薄,而且極其瘦削。早想對它補充修改一番,但因中間出國講學,以至擱置至今才算有個了結,取名為《中國文化要略》。我希望,現在的這個本子能比原先的厚實一些。這次修改,無論從篇幅到內容都做了較大的變動,專題內容也做了較大的調整,有的部分還作了新的補充,目的是讓它能更全面、更簡潔地反映中國古代文化的成就,并適合廣大的青年讀者使用。最突出的是增加了“學術”、“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三個富有成就感和代表性的專題。這些雖然是我的弱項,但為了能更好也不得不翻閱各種資料,尋找最順暢的表述途徑??上鼈儾皇俏业膶iL,即使竭盡心力,也未必能使讀者滿意。拿它們與我平時比較關注的那些專題相比,還是顯得軟弱無力,缺乏生氣。時至目前,有關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化史的書籍已經多不勝數,保守的估計,怕也有萬千種計。這本小書實在算不得什么。但本書也有小小的優(yōu)點,那就是篇幅不大,字數不多,文字比較淺顯,信息也還豐富,注意引入最新資料,有時也說一點自己的見解,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和非文史專業(yè)而又想了解中國文化的人們還是一本比較合適的讀物。?中國文化要略第330頁中國文化要略第3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