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教育教育學理論組織傳播(第二版)

組織傳播(第二版)

組織傳播(第二版)

定 價:¥35.00

作 者: (美)凱瑟琳·米勒(Katherine Miller)著;袁軍等譯
出版社: 華夏出版社
叢編項: 高校經(jīng)典教材譯叢·傳播學
標 簽: 經(jīng)濟知識普及讀物

ISBN: 9787508020938 出版時間: 2000-01-01 包裝: 簡裝本
開本: 24cm 頁數(shù): 283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片斷:有趣的是,法約爾并沒有把傳播作為一個管理“要素”。然而,可能除了“計劃”要素之外,很難想像其他要素能在沒有傳播的情況下發(fā)揮作用。也就是說,古典管理理論中的組織、指揮、協(xié)調與控制等要素,需要管理層和員工之間的溝通才能發(fā)揮作用。因此,傳播可以看作是法約爾管理要素中不明確的一個部分。管理原則除了提出這些管理要素之外,法約爾還提出了使管理發(fā)揮最大作用的方法。雖然這些管理原則通常被看成是一份簡單的檢查表,但我們還是按組織管理的不同角度,把它們分成四組來進行介紹。組織結構原則法約爾管理原則探討得最多的是怎樣整合組織的各個部門。下面六項原則是特別針對組織結構的:等級鏈:該原則主張組織應該采取嚴格的縱向等級結構,傳播也應該大致依這個等級結構垂直流動(如按組織結構表上下流動)。統(tǒng)一命令:該原則主張對某一特定工作,一個員工只聽從一個上司的指揮。統(tǒng)一指揮:該原則主張目標相似的活動應當由一個主管管理。勞動分工:該原則主張,如果讓員工從事定量的特定工作,他會把工作完成得更好。秩序:該原則主張組織中的每個員工、每項任務都應有其特定位置??刂品龋涸撛瓌t主張如果管理者只控制有限的員工,則他們能達到最大效率。法約爾建議在一般情況下,基層管理人員的控制范圍是20到30人,高層則為6人。以上六個管理原則合在一起,呈現(xiàn)出一幅具有高度結構性和等級性的組織面貌。組織按功能不同可以分為不同部門(勞動分工、統(tǒng)一指揮和秩序等原則)。在這些部門里,管理人員領導一定數(shù)量的人員(控制幅度原則),每個員工只有一位直屬上司(統(tǒng)一指揮原則)。在組織中,傳播通過垂直和高度結構性的渠道流動(等級鏈原則)。法約爾所主張的組織結構見圖1-1。法約爾提出的結構原則特別強調秩序的重要性。一般而言,法約爾提倡傳播嚴格按照圖1-1所示的等級結構進行垂直流動。不過,他也意識到跨越等級的水平傳播有時也能夠促進組織發(fā)揮作用。為此,他提出了結構性“跳板”(有時稱為法約爾之橋)的概念,來說明同一等級員工之間的水平聯(lián)系。法約爾認為這種聯(lián)系只有在高層管理人員授權時才能進行,但只要這樣的傳播有助于達到組織目標,就應該進行?!安槐匾剡h離權力是錯誤的,但當權力對業(yè)務造成危害時,仍然緊握權力不放,那就更錯了”(Fayol,1949,p.36)。組織權力的原則下面三項管理原則與組織內的權力關系有關。這些原則是:組織集權:該原則主張,以集權管理方式來控制決策和員工的活動能夠使組織最有效地運作。不過,法約爾認為,公司規(guī)模、管理者和員工的個性等不確定因素會影響集權的最佳程度(Miner,1982)。權力和責任:該項原則主張,管理者必須具有他們在組織中的位置和他們自身的個性特征所賦予的權力(例如,才智和經(jīng)驗)。但是在擁有權力的同時也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紀律:該原則主張,所有組織成員必須服從組織規(guī)則和實施這些規(guī)則的管理者。以上三項原則描述了法約爾所構思的能使組織運作達到最佳狀態(tài)的權力結構。法約爾建議權力應該相對集中在對員工擁有權威和責任的管理者身上,這種權力結構中的員工應該服從規(guī)則和管理者的指揮。后記:譯者后記組織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生產(chǎn)單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構建和維系組織的傳播也同樣是不可或缺的。正如有些西方學者所指出的那樣,沒有傳播便沒有組織。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陸對傳播的研究已漸成氣候,但作為傳播學一個分支的組織傳播學仍欠系統(tǒng)化。社會組織管理的現(xiàn)代化亟需吸收西方的學術成果及其先進經(jīng)驗,《組織傳播》一書的翻譯出版,可謂正當其時。梁啟超曾言:“今日之中國欲自強,第一策,當以譯書為第一事?!贝苏Z或仍有現(xiàn)實意義。然而可以相信,隨著我國學人對西學的汲取日益廣泛深入,我國本土的傳播學包括組織傳播學當會迎來一個全面創(chuàng)新、蓬勃發(fā)展的時期。本教材由美國得克薩斯農(nóng)工大學的凱瑟琳·米勒教授在多年專業(yè)教學和資料收集的基礎上撰寫而成,1999年第二版是對1995年第一版的更新與完善。書中集組織傳播理論與研究之大成,涵蓋了該領域從萌芽期到最前沿的整個發(fā)展過程,旁征搏引而又脈絡清晰,是研究和信鑒的極好資料。我們在翻譯過程中認真揣摩,仔細查證,力求詞嚴意達。只是由于組織傳播屬交叉性學科,國內對某些術語尚無規(guī)范漢譯,加之受自身水平限制,不足乃至錯誤在所難免,祈望讀者給予批評指正。華夏出版社的責任編輯王慶鋒先生是北京大學行政管理專業(yè)畢業(yè)的碩士,他以深厚的功底和嚴謹?shù)膽B(tài)度,為本書做了大量的校正工作,我們謹借此深致謝忱。本書前言前言盡管要確定組織傳播這門學科的“年齡”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大編學者都認為它已經(jīng)存在了半個世紀甚至更長的時間了。該學科發(fā)軔期主要是進行基礎性的建設并努力從其他學科汲取營養(yǎng)。經(jīng)過十多年的發(fā)展之后,其身份的確認和對自主性的追求被提上日程。如今,學術界普遍認為組織傳播學已臻成熟,而這在30年前很少有人能夠想見。該領域現(xiàn)在形成了一種健康的兼容并蓄的風格,因為它涵蓋了各種理論學派提供的關于組織與傳播互動方式的截然不同的描述。本書試圖反映組織傳播領域里的這種兼容并蓄風格的成熟性。當我開始寫作本書的第一版時,我的第一個理性決定便是不偏愛某一特定學派。相反,在第一版和這次的第二版中,我都盡可能表明,傳統(tǒng)的和新興的視角都提供了關于組織傳播過程的具有潛在啟發(fā)性的觀點。譬如,批判學派理論家、人種志學者以及系統(tǒng)學派的研究者都可能會研究某一特定的組織傳播現(xiàn)象——如社會化活動,但結果卻大不相同。系統(tǒng)學派的理論家也許會看到一個電子控制系統(tǒng),其中組織同化的目標通過各種結構的和個人的傳播機制得以強化。文化學派的研究者把社會化看作是個人在進入組織時了解并創(chuàng)造組織文化中的準則和習俗的過程。批判學派理論家則把社會化看作是組織將個人融入強化其傳統(tǒng)權力結構的霸權關系之中的過程。所有這些關于組織社會化進程的觀點都是片面的,因為每一種觀點都忽略了進入組織時的某些方面。但每一種觀點都同樣具有啟發(fā)性。因此,本書的第一、二編涵蓋了各學術派別——從古典學派、人際關系學派和人力資源學派到系統(tǒng)學派、文化學派和批判學派,以作為透視組織傳播的多棱鏡。各種學派的優(yōu)點及其局限性都被列入考察范圍之內,但沒有哪一種特定的學派被特殊化成一種天然優(yōu)越的學派。寫作本書時,我作出的第二個重要抉擇是確定如何整理日益增加的有關組織傳播的研究文獻。到目前為止,大部分教材都采用了“層次”的方法,相應地在個人、兩人、團體和組織的層次上考察組織傳播。這種方法曾使我感到沮喪,因為有些過程出現(xiàn)在多重層次上(譬如,我們由一個人、兩個人和團體作出決策),還有些過程很難與其中任何一個層次相聯(lián)系(譬如,傳播技術屬于哪個層次?壓力與心力交瘁屬于哪個層次?)。鑒于此,本書第三、四編將著眼于組織傳播過程的探討。在本書的“過程”這一編中,我有三個目標:首先,我希望所考察的過程在反映學者和從業(yè)者當前的關注方面是最新的。所以,除了決策和沖突等傳統(tǒng)問題之外,本書還將特別探討與文化、性別多元化、工作場所的壓力和心力交瘁以及新興傳播科技相關的傳播過程。其次,我希望盡可能全面地描述有關每一個問題的理論與研究。因此,傳播學、管理學、工業(yè)心理學和社會學領域中有關組織傳播過程的基礎和當代的研究,都在作為“過程”編的各章中得到了強調。第三,我希望學生了解,每一傳播過程都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理論視角來觀察。為此,本書后半部分關于“過程”的每一章最后都有關于前半部分所論及的“學派”觀點。本教材的結構本教材從學術和應用兩個方面來探索組織傳播領域,共分為四大編。第一、二編總結了組織傳播的各個研究學派,其中第一編介紹了形成組織傳播實踐信念的基礎學派(古典學派、人際關系學派和人力資源學派),第二編介紹了影響我們現(xiàn)代組織傳播研究方法的當代學派(系統(tǒng)學派、文化學派和批判學派)。具體而言,構成第一編的三章將帶領學生做一趟有關組織傳播研究的歷史之旅。第一章將把讀者帶回到20世紀初,通過對古典官僚學派進行探索來了解組織傳播過程。文中考察了三種不同的古典學派及其背后的“機械隱喻”。第二章探討的重點轉到了本世紀中葉,當時人際關系學派占據(jù)著優(yōu)勢。第三章則探討60年代組織研究中盛行一時的人力資源學派。第二編涉及的是影響當今學者理解與闡釋組織傳播方式的當代學派。第四章向學生介紹了組織運作的系統(tǒng)隱喻,考察了幾種具體的系統(tǒng)理論和一些普通的系統(tǒng)概念。第五章考察文化隱喻,討論了該隱喻的演化及其在組織研究上的應用。最后,第六章考察了強調組織權力以及在組織環(huán)境中追求解放邊緣聲音的批判學派。本教材的第三編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這些不同的組織傳播研究學派是如何被用來理解特定的組織傳播過程的。這一編所考察的“過程”是多年來成為組織傳播特征的“持續(xù)”過程。第七章研究了社會化過程,特別考察了招聘面試、信息尋求和角色發(fā)展。第八章則通過對動機、獲得順從、目標設定和反饋的數(shù)據(jù)性研究,考察了組織環(huán)境中控制個人行為的傳播過程。第九章討論的是傳播影響個人與團體作出組織決策的理性和非理性的方式。最后,第十章介紹了組織沖突中傳播角色的理論與研究。在本書的最后四章,即第四編,探討的重點移至最近二、三十年來,隨著組織性質及其運作環(huán)境的變化而“顯現(xiàn)”的組織傳播過程。第十一章向學生介紹現(xiàn)代組織所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之一——壓力與心力交瘁,考察了傳播是如何成為心力交瘁的起因和處理機制的。第十二章透過文化和性別的多元化,對工作場所性質的變化進行了考察。第十三章轉而分析組織間的層次,考察了兩個和多個組織之間、組織與其客戶之間的關系。最后,第十四章考察了人們在組織生活中對計算機和傳播技術的日益依賴所造成的沖擊。這次《組織傳播:學派介紹與過程研究》第二版還包含了為加強學生整合和應用資料的能力而設計的幾項特別內容。其中幾項是從第一版保留下來的,包括:1.互相之間聯(lián)系清晰的“學派”和章節(jié)的“過程”以及闡釋關鍵概念的圖表;2.每章末把概念材料運用于“真實”的組織傳播情境中的個案研究。像第一版一樣,這次第二版也附有教師手冊,它是由洛里·約瑟夫(LoriJoseph)、朱莉·阿普克(JulieApker),科利特·克萊蒙斯(ColletteClemens)和我一起撰寫成的)。教師手冊包括參考教學大綱、論文作業(yè)、關鍵詞匯、各章提綱、是非題、多項選擇題、填充題和問答測試題,以及有效利用個案研究的建議。第二版教師手冊有一項新的內容就是收錄了對教師和學生都有用的網(wǎng)址。本教材此次的再版也包括了許多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組織傳播理解的變化。所有各章的資料都已更新,吸收了目前最新的理論與研究。此外,還有很多章節(jié)增添了闡釋該領域中流行觀點的內容。這些編包括對工作場所的民主、協(xié)調控制理論、研究組織傳播的女權主義學派、客戶服務、贊助性行動以及人力資源項目的實施等問題的探討。各章還增加了一項重要的特別內容:學術聚焦。這一編強調闡釋各章所用概念的具體研究。因此,讀者便可增進對某一特定問題的理解,同時還能夠了解到組織傳播領域中的學術活動詳情。致謝由于眾多人的努力,本教材的寫作是非常高效的——甚至是令人愉快的。首先,沃茲沃思(Wodsworth)出版公司的工作人員在整個再版的過程中給予了莫大的幫助。許多組織傳播學者的評論為我確定了本書的取向、內容與行文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幫助。這些人包括在不同階段對本書的修訂提出建議的全國各地的同行們:美國空軍學院的詹姆斯·R.巴克(JamesR.Barker)、迪尤肯大學的賈尼·哈登·弗里茨(JanieHardenFritz)、阿肯色大學小石城分校的邁克·亨普希爾(MikeHemphill)、伊薩卡大學的桑德拉·L赫恩登(SandraLHerndon)、卡羅爾學院的夏洛特·M.瓊斯(CharlotteM.Jones)、圣路易斯大學的羅伯特·克里澤克(RobertKrizek)、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杰夫·利瑟姆(GeoffLeatham)、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弗農(nóng)·米勒(VernonMiller)、北達科他州立大學的蒂姆·塞爾諾(TimSellnow)、鮑靈格林州立大學的林達·狄克遜·謝弗(LyndaDixonShaver)、中田納西州立大學的大衛(wèi)·沃克(DavidWalker)和南方衛(wèi)理公會大學的麗塔·惠爾洛克(RitaWhillock)。我還要特別感謝五年來在組織傳播課上和我共同工作的助教們:卡里恩·梅德韋(CarynMedved)、帕姆·徹里(PamCherry)、特里·沃德(TeriWard)、謝里·舒勒(SheriShuler)、戴夫·庫克(DaveCook)、吉姆·帕特森(JimPatterson)、洛里·約瑟夫(LoriJoseph)、朱莉·阿普克(JulieApker)和科利特·克萊蒙斯(ColletteClemens)。最后,我誠摯地感謝我的家人為我提供了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讓我覺得本書的寫作是一種愉快的挑戰(zhàn)。米基·斯坦利(MickeyStanley)(西班牙長耳狗中的王儲)從沒發(fā)脾氣,陪我在附近散步,為我創(chuàng)造了構思的良機??ɡ取が敻覃愄亍っ桌眨↘alenaMargaretMiller)總能給我?guī)砜鞓?。她那學齡前的好奇心提醒我,學習是最大的樂事。最后,吉姆·斯蒂夫(JimStiff)不僅給了我起筆的靈感和繼續(xù)的動力,還為我提供了豐富的組織傳播實例。凱瑟琳·米勒1999年于美國得克薩斯農(nóng)工大學

作者簡介

  凱瑟琳·米勒,美國得克薩斯農(nóng)工大學教授,西方組織傳播學界權威學者。本書自問世以來即受各界高度關注。本中譯本是經(jīng)修訂并充實了最新內容的第二版。

圖書目錄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媒介形態(tài)變化的原則
    面對變革
    個人電腦的影響
    昨天的將來,今天的過去
    對未來媒介的憧憬
    與未來不沾邊
    信息高速公路與電信電腦
    30年法則
    發(fā)展的各個階段
    重申法則
    技術近視的危險
    應用新技術的標準
    大哥大的例證
    率先使用者的重要性
    熟悉之橋
    圖形象征的力量
    技術加速器和剎車
    相互交織的各種社會需要
    壓制激進的潛在勢力法則
    媒介形態(tài)變化的過程
    共同演進
    匯聚
    復雜性
    媒介形態(tài)變化的原則透視
   第二章 傳播媒介領域
    傳播形式的分類
    人際傳播領域
    即時的和延時的人際傳播形式
    二十世紀的人際傳播形式
    電腦媒介
    廣播領域
    廣播電視領域的線性和全景結構
    保存廣播信息的問題
    電子廣播媒介
    文獻領域
    文獻的讀者控制
    文獻信息的抽象描述
    文獻中的畫像定位
    印刷媒介
    超文本和超媒介文獻
    固有的媒介特征
    傳播的流動與控制
    傳播的呈現(xiàn)與格式
    傳播的接收與限制
    傳播媒介諸領域的透視
   第三章 語言在媒介形態(tài)變化中的角色
    表達性語言和傳播工具
    口頭語言和第一次媒介形態(tài)大變化
    口語的優(yōu)勢
    廣播領域的出現(xiàn)
    受眾和信息表演者的區(qū)分
    舞臺表演和廣播領域
    口頭傳播的局限性
    書面語言和第二次媒介形態(tài)大變化
    輕便可攜文獻的發(fā)展
    印刷時代
    為大眾掃文盲
    印刷壟斷的結束
    數(shù)字語言和第三次媒介形態(tài)大變化
    從模擬技術向數(shù)字技術的轉變
    數(shù)字技術的發(fā)展
    電腦空間邊疆
    語言在媒介形態(tài)變化中的角色透視
   第四章 第三次媒介形態(tài)變化的工藝技術
    控制的危機
    電和數(shù)字語言的應用
    現(xiàn)代計算機的原型
    最早的信息公路
    貝爾都做了些什么?
    無線電傳播
    電子時代
    商業(yè)無線電的發(fā)展
    電視的發(fā)展
    麥克盧漢的地球村
    電腦時代
    芯片上的計算機
    計算機網(wǎng)絡
    媒介形態(tài)變化的原則和電腦媒介的未來
    第三次媒介形態(tài)變化的技術透視
   第五章 第三次媒介形態(tài)變化的文化背景
    社會力量
    伴隨電視生長的幾代人
    媒介選擇的增多
    爭奪時間和注意力
    文化水平的下降
    圖像與內容
    未來媒介的環(huán)境
    政治力量
    對印刷媒介的間接控制
    電子廣播媒介的管理
    電話的公共載體角色
    管理政策與新媒介
    經(jīng)濟力量
    爭奪受眾與廣告商
    新媒介與相關常數(shù)
    第三次媒介形態(tài)變化的文化背景透視
   第六章 失敗的教訓
    難產(chǎn)的用戶在線服務
    電視圖文廣播(Teletext)的開發(fā)
    有線圖文系統(tǒng)(videotex)的開發(fā)
    技術尋找市場
    視特靈的經(jīng)歷
    秘密的使命
    珊瑚墻(GoralGables)的市場試驗
    你需要——它就到
    錯在何處?
    用戶在線服務的第二階段
    交互式電視試驗
    華納—艾麥克斯的奇布系統(tǒng)
    塞瑞托斯(Gerritos)試驗
    對失敗教訓的透視
    機會與需求
    延時采用
    電腦媒介的真實特性
    下一階段媒介形態(tài)變化的設想
   第七章 人際領域的媒介形態(tài)變化
    2010年情境 電腦居民
    生活在虛擬世界
    星際旅行技術
    比爾 蓋茨的遠見
    建造虛擬社區(qū)
    下一代電腦技術
    個人代理和數(shù)據(jù)庫
    融入式虛擬現(xiàn)實系統(tǒng)
    虛擬環(huán)境和“化身”
    光波通訊
    未采控制和社會問題
    電腦空間的信任和隱私
    檢查制度與信息自由流動的對峙
    人際領域的媒介形態(tài)變化透視
   第八章廣播領域的媒介形態(tài)變化
    2010年情境 交互式電視家庭
    未來的通告者
    隱藏的智能
    這個媒介會死亡嗎?
    下一代電視技術
    高清晰度電視
    500個頻道的電視
    網(wǎng)上廣播私人家庭影劇院
    商業(yè)影視和全息攝影影院
    未來控制和社會問題
    操縱視覺和聽覺內容
    父母控制和檢查制度
    輕易繞過廣告
    孤立的傾向
    廣播領域內的媒介形態(tài)變化透視
   第九章文獻領域里的媒介形態(tài)變化
    2010年情景 機動靈活的數(shù)字文獻閱讀器
    古登堡的遺產(chǎn)
    采取第一批步驟
    吸引力與打擊
    新一代的數(shù)字印刷技術
    家庭中的印刷機
    印刷定制的出版物
    網(wǎng)上出版
    數(shù)字印刷媒介與便攜式數(shù)據(jù)輸入平板
    平面技術
    存儲卡與離線出版
    未來的控制與社會問題
    我的日報還是我們的日報?
    保存報紙的社會功能
    為讀者的問題提供答案
    保護個人隱私
    延伸品牌名稱的個性
    文獻領域里的媒介形態(tài)變化透視
   第十章夸張和現(xiàn)實
    壯觀的電腦業(yè)大逃亡
    大眾傳播的未來
    印刷媒介和出版業(yè)
    廣播媒介和廣播業(yè)
    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
    廣告業(yè)與大眾營銷業(yè)
    受眾、顧客與使用者
    關于未來的透視
    縮略語
    詞匯·索引
    譯后記
    傳播策略:參與決策的制定
    傳播策略:社會支持
    小結
    學術 聚焦
    個案 研究 :KID -CARE托兒 中心
   第十二章 多元化管理過程
    現(xiàn)代組織中的女性和少數(shù)民族群體
    第一種解釋:實際差異
    第二種解釋:系統(tǒng)障礙
    第三種解釋:歧視
    現(xiàn)代組織中女性和少數(shù)民族群體的小結
    多元化文化的組織
    描述
    多元化組織:機遇
    多元化組織:挑戰(zhàn)
    多元化文化的管理
    小結
    學術聚焦
    個案 研究 :對于發(fā) 展文化 多元 化的 不同 觀點
   第十三章 外部傳播過程
    組織環(huán)境
    外部傳播功能
    協(xié)調組織間的關系
    創(chuàng)立和維護組織形象
    為顧客提供服務
    組織外部傳播功能小結
    組織界限溝通者
    處理輸入輸出
    過濾輸入輸出
    查詢和搜集信息
    代表組織
    保護組織
    小結
    學術聚焦
    個案研究:對無家可歸者的聯(lián)合救助
   第十四章 傳播技術過程
    組織傳播技術的類型
    傳播媒介的應用理論
    媒介豐裕度模型
    社會信息處理模型
    雙重能力模型
    傳播媒介應用小結
    組織傳播技術的效能
    對傳播內容的影響
    對傳播方式的影響
    對傳播結果的影響
    對組織結構的影響
    小結
    學術聚焦
    個案 研究 :高技 術園 藝
   參考書目
   譯者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