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向綜合寬帶通信網的演變 1
1.1 引言 1
1.2 電信世界的現狀 2
1.3 技術的進步:技術推動 3
1.3.1 技術的進步 3
1.3.2 系統(tǒng)概念的進步 5
1.4 將來的業(yè)務需求:市場牽引 8
1.4.1 居民用戶的期望 8
1.4.2 商業(yè)用戶的期望 8
1.5 文獻目錄 9
第2章 傳遞方式 11
2.1 引言 11
2.2 歷史 11
2.2.1 電報 11
2.2.2 電話 12
2.2.3 數據 12
2.3 性能要求 13
2.3.1 信息(或語義)透明性 16
2.3.1.1 傳輸差錯 18
2.3.1.2 交換/復用差錯 19
2.3.1.3 網絡的差錯概念分布模型 19
2.3.2 時間透明性 22
2.3.3 網絡調節(jié) 24
2.4 傳遞方式描述 26
2.4.1 電路交換 26
2.4.2 多速率電路交換 28
2.4.3 快速電路交換 28
2.4.4 分組交換 30
2.4.5 快速分組交換——異步傳遞方式 32
2.4.5.1 基本定義 32
2.4.5.2 性能特征 35
2.4.5.3 信息段長度的確定 42
2.4.5.4 信頭功能 49
2.4.5.5 支持功能 53
2.5 文獻目錄 55
第3章 ATM標準 62
3.1 引言 62
3.1.1 ITU-T活動 62
3.1.2 ATM論壇活動 62
3.1.3 概貌 63
3.2 ATM的基本原理 63
3.2.1 信息傳遞 63
3.2.2 路由選擇 63
3.2.3 資源 64
3.2.4 信令 65
3.2.5 流量控制 66
3.2.6 操作與維護 66
3.3 BISDN參考配置 67
3.3.1 參考點 68
3.3.2 功能群 68
3.4 BISDN分層模型 69
3.4.1 物理層 70
3.4.2 ATM層 71
3.4.3 ATM適配層 71
3.5 物理層 72
3.5.1 概述 82
3.5.2 基于同步數字系統(tǒng)的接口(≥155Mbit/s) 73
3.5.3 基于信元的接口 74
3.5.4 基于準同步數字系列的接口 75
3.5.5 基于FDDI的接口 77
3.5.6 基于SONET的接口(≤51Mbit/s) 77
3.5.7 UTOPIA:物理層和ATM層之間的一個接口 78
3.5.8 ATM特定的傳輸會聚子層功能 79
3.6 異步傳遞方式層(ATM層) 81
3.7 ATM適配層 83
3.7.1 適配層的功能及類型 83
3.7.2 恒定比特率業(yè)務的適配:AAL1 85
3.7.3 可變比特率業(yè)務的適配:AAL2 86
3.7.4 數據業(yè)務的適配:AAL3/4 87
3.7.5 信令和數據業(yè)務的適配:AAL5 90
3.8 維護功能 92
3.8.1 原則 92
3.8.2 OAM網絡分層 92
3.8.3 物理層OAM 94
3.8.4 ATM層OAM 96
3.9 控制和信令功能 96
3.9.1 信令適配層 97
3.9.2 信令協(xié)議 97
3.9.2.1 UNI信令 97
3.9.2.2 NNI信令 99
3.10 文獻目錄 100
3.10.1 ITU-T建議 100
3.10.2 ATM論壇規(guī)范 101
3.10.3 其它文獻 102
第4章 寬帶ATM交換 103
4.1 引言 103
4.2 交換要求 107
4.2.1 信息速率 107
4.2.2 廣播/點到多點通信(Broadcast/multicast) 107
4.2.3 性能 107
4.3 基本交換模塊 108
4.3.1 排隊原理 109
4.3.2 性能 111
4.3.2.1 解析模型 111
4.3.2.2 計算機仿真 115
4.3.3 基本交換模塊的實現參數 117
4.3.4 Knockout交換單元 119
4.3.5 Roxanne交換單元 126
4.3.6 Coprin交換單元 128
4.3.7 Athena交換單元 131
4.4 ATM交換機構 134
4.4.1具有內部信元丟失的多級互連網絡 137
4.4.1.1 Roxanne交換機構 139
4.4.1.2 Athena交換機構 142
4.4.2 無內部信元丟失的多級互連網絡 146
4.4.2.1 St. Louis交換機構 146
4.4.2.2 BatcherBanyan多級互連網 149
4.5 總結 154
4.6 文獻目錄 155
第5章 ATM結終端和業(yè)務的影響 164
5.1 引言 164
5.2 可變比特率圖像編碼 164
5.3 統(tǒng)計多路復用 168
5.4 業(yè)務復用 170
5.5 信元丟失保護 172
5.6 業(yè)務同步 174
5.7 文獻目錄 175
第6章 ATM LAN, 高速局域網和城域網 180
6.1 引言 180
6.2 ATM LAN 181
6.2.1 物理層 182
6.2.2 AAL和信令 183
6.2.3 網絡管理 185
6.2.4 服務質量參數 185
6.3 MAN的定義 185
6.4 MAN與BISDN和ATM的關系 187
6.5 FDDI 189
6.5.1 分層結構 190
6.5.2 FDDI-Ⅱ 193
6.5.3 FDDI的性能 194
6.6 DQDB 195
6.6.1 DQDB拓撲結構 196
6.6.2 BQDB協(xié)議 197
6.6.3 DQDB的性能 200
6.7 Orwell 202
6.7.1 Orwell描述 202
6.7.2 時隙結構 204
6.7.3 Orwell性能 205
6.8 文獻目錄 205
第7章 ATM網絡的業(yè)務量控制與擁塞控制 208
7.1 引言 208
7.2 基本的ATM業(yè)務量控制功能 208
7.2.1 連接接納控制 208
7.2.2 用法/網絡參數控制 209
7.3 業(yè)務量參數規(guī)范 209
7.3.1 定義 209
7.3.2 業(yè)務量參數的特性 210
7.3.3 運算精力量規(guī)范 210
7.3.4 通用信元速率算法 211
7.4 業(yè)務量協(xié)議規(guī)范 211
7.4.1 連接業(yè)務量描述器 211
7.4.1.1 峰值元速率 211
7.4.1.2 信元時延變化容限 212
7.4.1.3 可維持的信元速率和突發(fā)容限 212
7.4.2 所要求的服務質量類型 213
7.4.3 一致性連接的定義 213
7.5 業(yè)務量協(xié)議參數的粒度 213
7.5.1 峰值信元速率值規(guī)范 214
7.5.2 峰值發(fā)送間隔值規(guī)范 214
7.6 信元時延變化的邊界 214
7.6.1 仿真模型 215
7.6.2 參考模型 216
7.6.3 一些重要結果 217
7.6.4 CDV容限邊界 218
7.7 UPC/NPC性能度量法 219
7.7.1 UPC的位置 219
7.7.2 UPC/NPC操作 220
7.7.3 理想UPC/NPC功能的吞吐量行為 220
7.7.4 峰值信元速率UPC/NPC的性能 221
7.8 附加的控制功能 222
7.8.1 UPC/NPC. 信元丟失優(yōu)先級和網絡性能之間的關系 222
7.8.2 業(yè)務量成形 223
7.8.3 網絡資源管理 224
7.9 ATM層可用比特率承載能力 224
7.9.1 ABR承載能力定義 226
7.9.2ABR承載能力要求 226
7.9.3 ABR業(yè)務量控制機制 227
7.9.4 資源管理信元反饋控制信息 229
7.9.4.1 二進制反饋信息 229
7.9.4.2 顯式速率反饋信息 230
7.9.4.3 智能標記法 231
7.9.5 增強型比例速率控制算法 232
7.9.6 后向顯式擁塞通知 235
7.9.7 資源管理信元內容 236
7.10 文獻目錄 237
第8章 ATM發(fā)民展策略 239
8.1 引言 239
8.2 專用商業(yè)網的ATM(ATM LAN) 239
8.2.1 智能集中器的演變 239
8.2.2 ATM集中器的最初應用 241
8.2.3 ATM LAN的應用 241
8.3 接入網的ATM 242
8.3.1 采用PON技術的FTTL 243
8.3.2 大容量的點到多點傳輸系統(tǒng) 243
8.3.2.1 傳輸系統(tǒng) 244
8.3.2.2 實現技術 245
8.3.3 用戶側的模塊設備 247
8.3.4 中心局的可擴展互通單元 248
8.3.5 演進能力 248
8.4 交換網的ATM 249
8.5 結論 251
8.6 文獻目錄 251
第9章 點播電視(VOD) 253
9.1 引言 253
9.2 VOD網絡結構 254
9.2.1 視頻服務器255
9.2.2 ATM網絡 255
9.2.3 網絡管理 255
9.2.4 業(yè)務網關/業(yè)務操作中心 255
9.2.5 接入網 256
9.2.6 CPE(用戶基地設備) 256 9.4 接入網 258
9.4.1 采用數字調制的CATV同軸電纜 259
9.4.2 非鎧裝雙絞線上的ADSL 259
9.4.3 無源光網 259
9.4.4 光纖/同軸電纜混合網 260
9.5 業(yè)務網關/業(yè)務操作中心 260
9.6 接口及標準 261
9.7 文獻目錄 262
索引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