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葉以后,《說文》之學大興。嚴可均的《說文校議》、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釋例》,都是一時名著。在這些大家之外,諸如鈕樹玉、王煦、王玉樹等人的著作中,也不乏說解文字的精義。王筠的《說文解字句讀》就是在這些著作的基礎上加以去取著成的。王筠本來想就嚴、段、桂三家的著作,"或增或刪或改","不加疏解",著成一書,"以便初學誦習"。后來,他在朋友的從恿下改變了打算,改而擷取前列諸書的精華,"博觀約取",間下已意,以成一家之言。這樣,"閱月二十而畢",撰成了《說文解字句讀》一二十卷。古人在讀書時,往往加以圈點標識,謂之"句讀",認為這是讀書的基本功。王筠把自已注釋《說文》的著作叫做"句讀",是自謙其書只是讀《說文》的基本入門書。但是由于他學識豐富,去取精當,所以《說文解字句讀》的學術價值早已遠遠超出"句讀"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