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爾·波德萊爾(Charles-PierreBaudelaire,1821~1867),劃破19世紀法國文壇夜空的彗星,資產階級社會的浪子,點“惡”為“美”的大師,化腐朽為神奇的歌者,以痛苦多舛的一生挑戰(zhàn)虛偽道德的叛逆,以華美瑰麗的詩篇為藝術泣血的繆斯,永遠是那些被侮辱、被損害、被壓抑、被拋棄的善良人的摯友。他的詩集《惡之花》被譽為頹廢派的《圣經》,象征主義詩歌的冠冕,現代派文學的先驅。如果說,歌德的《浮士德》反映了文藝復興后歐洲知識界三百年上下求索的心路歷程,記錄了浮士德追求知識、愛情、政治、美和事業(yè)的悲劇,那么,波德萊爾的《惡之花》則折射了19世紀歐洲被逐出象牙塔和“上流社會”的藝術家探究藝術、社會現實、腐朽罪惡和宗教真諦的悲劇性自瀆,是腐朽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時代的土壤上開出的一朵病態(tài)的罌粟。這本文集收入了波德萊爾一些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這位詩人兼藝術評論家的思想和藝術風格。